建筑施工测量常见错误及应对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建筑施工测量常见错误及应对措施

黄国利

关键词:施工测量;错误成因;应对措施

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测量的主要工作有控制测量、施工放样、垂直度控制等。如果能够全面熟悉测量工作的具体内容,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门技术、同时为工程建设做好服务。

1、工程测量概述

作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的基础性环节,工程测量就是提供数据、信息和图像服务给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工程测量会为建设项目或工程区域获取空间数据,获得位置信息等。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要想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就必须做好工程测量这一基础性工作。

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工程测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在设计阶段,工程测量把精确的信息提供给设计人员;在施工阶段,通过测量技术可以对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在竣工阶段,测量工作可以帮助提高工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运用工程测量能够全方位的控制工程的结构和形状,能够实时监测工程的质量和功能运行,为工程实现技术目标起到了推动作用。

2、工程测量存在误差的原因

2.1测量仪器和工具存在的问题

测量的仪器和工具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产生误差的原因之一。首先,一些测量仪器、工具由于受到制作水平的限制,其在生产、加工等环节本身就不够完善,极易造成在使用上的误差。即使在校正之后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残余误差,这都会造成工程测量的误差,影响到测量的精度。其次,工程测量的仪器都是有一定测量范围和精度的,超出范围的测量则必然引起测量误差的存在,工程测量仪器的误差有一定的累积效应,若误差不能得到及时校正,将会使测量误差严重超标,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严重不足,最终面临报废和重测的风险。

2.2测量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工程测量过程中,可能由于专业技术不够,不能够对测量仪、工具的使用规范和操作流程正确理解,导致测量持续出现误差的情况。测量人员除了要正确操作和设置测量仪器外,还需要现场对一些测量结果数据进行观测记录,测量人员是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进行观测的,由于感觉器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并不能准确读取数据,所以很容易形成误差偏大的测量结果。例如,在公

路工程水准测量时,水准尺若是向视线的左右倾斜,测量人员观测时,通过望远镜十字丝很容易进行察觉和纠正。由于人为因素的导致的误差会导致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3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影响工程测量的环境因素非常多,比如工程测量时的地形、地貌、温度、湿度,工程测量区域的大气和气候条件,周边的环境状况、交通情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均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控制性和不可预知性,如果不遵循相应的自然条件,往往会直接影响工程测量的结果。例如,在工程测量时,要考虑到风力的影响,如果天气状况为风力较大,那么就会影响测量仪器的稳定性,造成读数存在偏差的结果,测量的准确性也必然受到影响。还有,下雨、下雪等天气因素也是工程测量难以避免的。由此可见,外界环境因素一旦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工程测量的误差,进而影响工程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

3、工程测量及其误差质量控制措施

3.1控制网测定控制要点

平面控制网的测定注意事项如下:

1)根据施工现场周边的环境,合理地选择控制点的位置,如建筑物顶部等,选点时应选择易观察处且高程可满足现场的需求。

2)在控制网的测定前,所用仪器需要重新自检,确保仪器误差在规定范围内。导线的测定,工作量很大,过程中不易发现问题,若仪器的误差使测量数据超限,不但耗时耗力还容易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

3)观测过程中,需采取三固定原则:固定仪器、固定观测员、固定观测线路。

4)控制网的测定,宜选择温差较小的环境进行。这点需要根据施工地区的气候条件而定。需特别注意,温度对仪器测角和测距都有较大影响。

5)高程控制网测量注意事项:水准点可以独立布设,也可以采用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点,不应少于2个。房建的水准测量精度不能低于四等水准要求。

3.2放样工作质量控制

放样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如若出现大的误差,将会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测量误差控制时,如若将误差控制在负误差范围内,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还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放样工作在±0.000以下部分(地下室)、±0.000以上部分(塔楼)、特殊部位放样(电梯、设备基础、复杂曲线构造)的每个阶段控制点要点如下。

1)地下室开挖:利用控制点将开挖线放出,开挖时,要及时复测,避免欠挖、超挖。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基坑周边的沉降观测和塌方工作,当发现边坡出现开裂、沉等,及时增加观测数量。

2)地下室轴线放样:地下室首层轴线定位后,要用钢尺进行实地丈量记录相应误差,保证轴线准确。轴线的放样也可用全站仪(精度满足要求)通过平面控制点进行放样,省时且效率高。细部轴线(墙边、柱边)在排线时,宜收小3mm,将误差控制在负误差范围内,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有助于保证空间宽度。

3)主体结构的放样采用内控法或者利用全站仪采用三点后方交会来定点放样:在主体结构出了±0.000后。在顶板上预埋钢板,钢板的埋设要考虑轴线向上传递时避开主次梁、内控点之间的通视、宜于保存的地方。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将控制点引测到钢板上。布设好后,必须进行角度和边长的复测检查,角度偏差不应大于90°±12″,边长偏差不应大于D/15000。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升,楼板会向内收缩,宜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向外扩大2mm,以抵消混凝土的收缩量。层间的轴线传递宜使用激光铅直仪,待轴线投测到施工操作层后,利用全站仪对于其内角边长进行校核,合格后方能进行主轴线的放样。

4)特殊部位放样:在施工测量中会有特殊部位的构造,当遇到复杂构造时,把握以下几点。特殊部位放样控制要点有:利用数学关系,对施工放样所需的数据进行计算,用CAD等工程软件绘制相应测设简图,将计算成果形成数据表格,供实地放样使用。

3.3标高投测控制

1)在主体结构施工前,要考虑楼层整体沉降,水准点可适当提高5~10mm。

2)地下室土方施工阶段,底板、梁底的土方开挖,控制好标高尽量避免扰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垫层和地平浇筑过程中,可用牵线、插钢筋浇筑厚度,避免混凝土超量。

3)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模板标高控制线和楼板浇筑标高控制线控制在负误差范围内。在测量楼板的模板标高控制线时,将控制线提升3~5mm,这样可以抵消一部分浇筑过程中楼板沉降量。保证了净空高度。同时也需要将测量精度提高到2mm以内。

4)施工层间的标高传递,可采用悬挂钢尺代替水准尺的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也可通过全站仪投射标高,实际操作时2种办法可以结合使用。传递点的数目,应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高度确定,至少2个点。传递的标高误差不应大于3mm。

3.4垂直度控制

1)每层主体的垂直度用全站仪检查,在模板支模调整结束后,逐一检查每面墙、每个柱子,确保将其控制在误差范围内。

2)随着层数的增加,对于建筑物整体的垂直度,需定层数、定时间、定位置对其进行检查,对于误差部分,在后续楼层中做相应调整,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垂直度并满足规范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工程测量中仍然存在着误差与真实值偏差较大的问题,但是针对问题进行对策性的完善,改正不足之处,强化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可以控制测量误差在可允许范围内的,由此保证工程测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冬江.工程测量误差及控制对策浅析[J].江西建材,2015(07):238+242.

[2]钟颖,崔钊祥.工程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J].江西建材,2015(07):226.

[3]董仲英.工程测量误差及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4,5(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