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创造教育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创造教育的发展

李玉强

李玉强1(兰州市西站小学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创造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是创造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只有遵循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创造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教育;发展

儿童创造教育是指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的特点,激发创造意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行为,养成创造性人格,唤醒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奠定基础的一种教育[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来,创造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天赋潜能[2]。教育,不仅能开发和培养这种潜能,更可怕的是,教育还有可能会压抑和扼杀创造精神[3]。所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创造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教育最前沿的阵地就在课堂,课堂教学义不容辞的担当起创造教育的重任。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创造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和重点所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呢?

一、创造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叶澜教授讲道:“如若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与开展教育活动,那么,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可能变成现实。”开展儿童创造教育,首先要了解儿童创造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儿童的创造意向很短暂,且不稳定,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多产生于好奇心理,以提问的形式出现;常会因为困难和挫折放弃或消失。所以,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创造意向,不仅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的探索和发问,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由于其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的局限,并不完全是创造成分,还包括直觉、联想、幻想等成分。联想可以打开记忆之门;幻想尤其可以使低年级儿童更深切的体验生活;直觉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虚假性,但却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启动器,观察的各种表象和经验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观察较为笼统,不够细致全面,难以区别出观察对象的细微差别,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和语言表达及写作训练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甚至可以设计专门培养观察力的课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自主观察,然后教师再提供给学生观察的线索,让学生展开观察,最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作者进行对照学习,对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再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解答。所以,观察力的培养不单单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创造意向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创造的信心和毅力。

二、创造教育需要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保证

传统教育理念过分追求知识性,教法以灌输为主,侧重于学生的记忆。而现在的教育理念弥补了这些弊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合作的、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新的教育理念中处处体现出对创新和实践的需求,是对人的潜能的全面的开发。在我们躬身实践和贯彻这些教育理念的同时,创造教育必然会被渗透其中。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创造教育落到实处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优化组合和教学设计,以创造出适合当时当地的教学方案,可见,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的创造性也是创造教育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科学有效的创造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1.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入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将教学中的问题引申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展提问或讨论。比如,讲到“家”这个词时,可以让学生交流都去过谁的家,是什么样的,或者让学生以“××”的家是“××的”造句,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继续让学生写一段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家的样子,或者画一幅有关理想中家的图画。这样不仅丰富了词汇,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开拓思维,培养想象能力,而想象力正是科学发现与创造的萌芽。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释放创造潜能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容易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所以,将课堂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则承担启发引导的角色。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更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语言的学习是没有“错误”可言的,有的只是他们的“尝试”和“创新”。学生的回答和表现,有可能就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为开展讨论和开拓思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的思考,活动与交流,教师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呵护创造意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说:“读书无难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好发问,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的问题有时可能会幼稚可笑,似乎与课文内容无关,实际上很深刻。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可以以“提问题”为作业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创造意向很微弱,常会因为一点点小的挫折和困难就熄灭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任何创造和灵感用心呵护。一个常被人提到的例子:老师问;“水化了变成什么?”,有学生说“水”,老师肯定的点点头,有学生说:“春天”,则被老师给与了否定的回应,想想这个孩子的想法就真错了吗?

4.创设情境,依托活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启迪,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情境。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宜的心理环境和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有助于思维的拓展和流畅。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鼓励学生想说、敢说、会说,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关。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多媒体教学,讲故事,辩论赛,讨论会等活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最大程度地体验感受,放飞想象的翅膀。活动和情境相结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积极的情绪还可以激发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相信,只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儿童创造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灵活的使用各种教法,定会为儿童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培养提供沃土。

参考文献

1.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张武开.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天津教育,1999,(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李玉强(1979.1——),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