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才——国家兴盛的利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科技与人才——国家兴盛的利器

强静雨

强静雨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650000

摘要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转型为主。要强国,教育是根本。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发展创新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才创新十二五规划

一、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经济转型为主,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与时俱进,是对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深刻认识。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

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当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因此,规划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只看到国民经济量的增长,更要看清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内在革命,看清知识经济兴起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必将迎来一个劳动力需求结构剧烈变化和人才需求急剧上升的时期,这就要坚持发展这个主题,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分期分批重点建设了100所“211”、37所“985”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路子。

而在这一阶段也因大学盲目扩招引起很多人的担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从1999年至2005年每年递增25%左右,远远超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这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科学发展。2007年,普通高校大概1900多所,一半以上是扩招后新增加的学校,其中一大部分是中专升上来的,理念、制度、师资、设施等各方面准备都不足。”十年间,高考扩招从大受欢迎到引来争议,许多人不禁要问:我们的高考扩招是对了,还是错了?其中引发的问题就有:大学扩招引发了就业压力的高度升温,同时让大学里面更加混乱学生素质点降低,对于学生有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不管怎么样都有大学上让高中的学生松懈了没有了持之以恒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就是要解决年轻人的接班问题,还要解决机关臃肿和退休制度的问题,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006年实施的公务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务员考核制度。2007年,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又明确了公务员考核的标准、内容、权限、程序、等次及结果使用等。5年来,各地结合实际,相继出台了配套考核实施办法或细则,大多数中央国家机关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公务员考核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十二五”的规划建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些学者认为,公开差额选拔是中国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公开差额选拔干部的职位会越来越高,将成为干部选拔的趋势。公选加大了对中高层领导干部选拔的公信力,也增加了政治决策的民主参与度。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较大面积公选中高级领导干部,是中国领导官员选拔任命制度的改善。他说,近年来一系列的加强干部监督、测评标准改革等,都是规范干部选用、深化人事体制改革的体现,也是中国组织工作取信于民的最好实践。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航天技术是20世纪中叶飞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技术,是当今世界高科技群体中对现代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之一。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巨大的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第一次使人类认识到地球之斜。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第二颗探月卫星。航天技术的创新可以充分展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提升国家地位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将带动和促进我国基础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自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四次无人飞行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回顾工程实践,我们深切地感到,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所以能够在短短的13年中取得连续的成功,是与坚持自主创新、走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分不开的,自主创新始终是工程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五、总结

加大教育投入,十年种树,百年育人。要强国,教育是根本。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社会体制,加强科学研究基金的合理规划、有效充分使用,建立起多层次、科学的基金项目评价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际科技创新与发展培育优良的土壤;拓展各层次社会大众的成才途径和成长、发展道路,有意识地削弱现有社会环境下高考制度等的弊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利用科学的、多维度的方法为政策制定等提供有效的、强有力的决策支持;改革国家公务员制度,健全录用机制,避免“考试热”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着力引导社会媒体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仙飞: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战略性变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丁常彦:张庆伟:立足自主创新促进中国航天事业发展[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6(182期).

【3】徐颂陶,孙建立:中国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1978-2008[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