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词汇化过程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知道”的词汇化过程浅析

张凯潞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唐代以前,“知道”是一个动宾式短语,主要表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也又“识路”之义。唐代“知道”在“道”的义素脱落的基础上完成词汇化,后面可带宾语,一直沿用到现在。

【关键词】知道;词汇化;义素脱落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知道”是由上中古汉语中的短语“知道”凝固而来。“知道”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已经出现。其主要义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如:

(1)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管子•戒》)

(2)太清问于无穷曰:‘子知道乎?’(西汉《淮南子•道应训》)

(3)盖不知道者之所至悲矣。(晋葛洪《抱朴子•勤求》)

上例中的“知道”可译为“知道其中道义”。“知”作为动词,表“明白、通晓”义。“道”是名词,作“知”的宾语,为“道理、哲理”等抽象义。也有用来表示“认识道路”。如:

(4)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晋葛洪《抱朴子•嘉遁》

(5)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上》)

例句中“知”为动词“认识、知晓”义,“道”在此作名词“道路”。但是,在所找到的资料当中,短语“知道”表示“认识道路”义直到晋时才出现,之前均未见“知道”表“认识道路”义。表“认路”义的有“识路”:“愿径逝而未得兮,魂识路之营营。”(《楚辞•九章•抽思》)有“知路”:“志瞀迷而不知路。”(《楚辞•七谏•哀命》)也有“知道路”:“识路,知道路也。”(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全梁文》卷十五《荡妇秋思赋》)

唐代时“知道”作为一个双音节动词已经出现。

(6)山僧见我衣裳窄,知道新从战地来。(杨汝士《建节后偶作》)

(7)知道相公怜玉腕,强将纤手整金钗。(卢肇《戏题》)

(8)青牛卧地吃琼草,知道先生朝未回。(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上例当中,“知道”已经明显成为一个词,义为“明白、知晓”,后面可以带宾语。

在《全唐诗》中,“知道”有用例55个,作为双音词的用例已达18例,占了三分之一的数量,说明在唐朝时,双音节词“知道”已经较多数量的出现。

那么“知道”是如何由短语变成一个双音词的呢?有两个可能的途径:(一)同义并列。“道”在使用的过程中,引申出了“知”义,“知”与“道”两个单音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并列双音词“知道”。(二)动宾式短语词汇化。动宾式短语“知道”使用的过程中,“道”的义素脱落。双音词“知道”的“道”,并无实义,仅作为音节上的陪衬。

如果双音词“知道”是由“知”与“道”两个单音节词同义并列形成的,那么“道”的“知道”义必先于双音词“知道”的产生。在近人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中:“道,犹知也,觉也。”例:

(9)寂寞江天云雾里,何人道有少微星。(唐杜甫《严中丞枉驾见过》)

(10)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唐李商隐《马嵬二首》)

(11)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唐李商隐《赠歌妓》)

例(9)(10)中的“道”和(11)第二句中的“道”都与“知”同义,皆表示“知道”义。

据考察,“道”作为“知道”义讲的用例并不多,在大量的用例查找中,仅发现其最早见于唐中期的诗中。《汉语大字典》中给出一例: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南朝梁吴均《咏雪》)但将“道”解释为“知道”并不恰当,解释为“倾诉”更符合句意。

而双音节词“知道”,目前所见最早出自于唐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中:

(12)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地藏菩萨本愿经》第十二卷《见闻利益》)

双音词“知道”的出现最迟应为唐初,要早于“道”作“知道”义的出现。因此,“知”与“道”为同义并列一说并不成立。双音节词“知道”成词的途径便剩下了唯一的可能性——动宾式短语词汇化。

“知道”作为一个动宾式的短语,动词“知”的动词性非常弱,具有动作上的抽象性,宾语“道”的主要义是非具体的,尤其道家赋予了其更神秘的色彩(将“道”释为宇宙本源)。“道”在其本义“道路”上引申出的抽象义“道理、哲理”等,在先秦时代大量应用,以《论语》为例,在89个“道”的用例中,有79个表抽象义。而且在“知”与“道”合成短语时,“道”作具体义“道路”最早出现于晋,“知道”作“认识道路”义的用例也较少。抽象的“道”一旦获得,便被视为“知”,“知”与“道”的粘合程度大大增强。“道”也不会被动词“知”改变形态。如此两个单音词组合在一起,更容易走上词汇化的道路。“知道”作为一个非个体性宾语参与构成的动宾结构,没有被动式,这大大增加了“知道”脱离典型的动宾句法关系成为一个单独的句法单位。在动宾式短语“知道”的使用过程中,“道”的语义逐渐虚化,只作为音节上的陪衬,只有“知”的意义在起作用,并且结构定型,动宾式短语“知道”就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关于“道”的“知道”义,笔者认为是受双音词“知道”的词义感染而形成的,而且使用频率并不高。到了现代,“道”的“知道”义基本已经丧失。

参考文献:

[1]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4]王雯雯,“知道”的历时研究[J],现代语文,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