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郑毅

(重庆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重庆渝北40112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心理健康老师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普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具备心理学相关知识,懂得一些心理沟通技巧,才能更好的搭建师生和谐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心理效应学校教育

我们都知道,具备一些心理学常识,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通常的心理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加之普通教师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很难静下心来细读心理学理论知识,即使有老师读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能灵活运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把心理学的一些常识用教学案例的形式呈现,让这些“效应”好用易记,心理学也许就没有那么神秘了。

记得有一次听讲座,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教学专家,我非常虔诚的掏出笔记本,认真记录。开始还觉得他讲得有意思,可是快到中午了,他还没有要停下的意思,我和许多人一样开始收起笔记本,准备他一讲完就撤离,这时候他讲的内容我完全听不到了。十二点过了,他还在讲,下面的听众已经坐不住了,有的在讲话,有的在打瞌睡,有人已经开始退场。回来以后,我完全记不起他讲的内容,只留下了“一个很啰嗦”的专家形象。这就是“超限效应”吧!

有的老师总会在下课铃拉响以后,还意犹未尽的补充几点,有时候甚至占据了一个下课的时间,希望增加的那点时间能够给孩子更多的知识。殊不知,当铃声拉响的那一刻,孩子们已经把听讲的耳朵关上,也许开始他还耐着性子假装在听,当我们继续滔滔不绝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愤怒了,不但讲了什么不知道,可能还会对这个老师产生一种痛恨情绪。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评价不高的老师,并不是不认真、教学水平低下的老师,很多时候,可能正因为太“敬业”,才导致了学生的不满,明白了这一点,让学生喜欢你其实就不那么难了。同样的道理,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刚开始,可能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还有些悔恨,可是我们如果穷追猛打,甚至一再提醒他以前的过错,不厌其烦的的批评他,可能开始的愧疚就会消失,变得无所谓,甚至跟你顶撞起来,他不是觉得自己对,而是对我们无休止的教育厌烦了。家长也是一样,经常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苦恼,觉得很委屈:明明他做错了,我的批评教育难道错了吗?孩子为什么还那样理直气壮,明白“超限效应”的心理原理之后,我们懂得适可而止比穷追猛打更有效果。

有则寓言,是说南风与北风比赛谁能将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呼啸,狠狠的扑向行人,行人为了抵御寒风,反而将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温柔的拂过,风和日丽,让行人顿生暖意,脱掉大衣。

每个老师总会遇到那么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样样有份。对于这样一些让人头疼的学生,一般的认识是,必须要找一个严厉的老师,最好是男老师才“镇”得住。其实,只是靠“镇”是真镇不住的。这样的学生,在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中,已经确认自己就是一个“坏”学生了,你越想制服他,他越要用挑衅来证明自己。

“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的南风,会让你主动脱掉厚重的大衣。褪去表面的顽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是柔软的。老师的春风化雨,最能感化表面的桀骜不驯。哪一个学生不渴望理解与爱呢?多一点宽容与尊重,放下所谓的“威严”,唤起孩子内心的愧疚,我们的教育不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吗?校园不是战场,这里不需要硝烟,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温暖的南风,在春天般的环境中,枯木也会焕发生机!

越是不允许做的事情,大家越是好奇,偏要想方设法去做,这是“禁果效应”。青春期早恋问题,是多少老师和学生都头痛的问题。不管老师家长将早恋的后果说得多么严重和可怕,学生依然背着老师和家长,偷偷写情书,悄悄约会。而且你越禁止好像地下活动越频繁。本来有人根本没有这个想法,看到大家那么神秘慌乱的眼神,躲躲闪闪的身影,欲说还休的表情,哪个不好奇呢?如果老师没把事情说得这么严重,没把爱情描述得这样含糊,学生会有这么好奇吗?当我们越是强调“不准”的时候,学生越是想要尝试。“禁果效应”告诉我们:不好的东西不一定是禁止,而是淡化处理;好的东西想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反而可以用“禁止”来达到。如果我告诉学生:老师下周上课之前,不准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前50页,会有多少人忍不住好奇去主动看了呢?孩子最不喜欢的苦瓜菜,我是不是可以说:今天只准吃肉,不要动我那盘苦瓜!事实证明:巧妙的运用禁果效应,真的可以轻松达到我们需要的目的。

每一位老师,不仅仅需要懂得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到日常教学,在“细雨润无声”中智慧的引导学生,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郑毅(1970年3月—),汉族,重庆渝北人,本科,高级教师,重庆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