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对乳腺增生治疗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不同方法对乳腺增生治疗作用研究

董广林

董广林(河南省林州市姚村卫生院中医科456592)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7-0279-02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增生中医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门诊乳腺增生患者,共1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联合三苯氧胺治疗,并随访一年,分析两组间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以及痊愈时间差异。结果治疗组治愈、显效例数高于对照组,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较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好,值得推广。

乳腺增生是女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乳腺增生症是正常乳腺小叶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正常结构出现紊乱,属于病理性增生,它是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一类病[1]。多发于30-50岁女性。临床多采用中药治疗,但效果欠佳。笔者采用中药合用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入选患者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门诊患者,共158例,其中已婚89例,未婚69例;年龄19-57岁;病程1-15年,平均5.3年;单侧增生患者92例,双侧增生患者66例。诊断标准[2]:(1)乳房胀痛,可牵涉到腋窝,肩部及患侧上肢,严重者影响工作生活及睡眠,常有乳腺肿块,少数有乳头溢液。多数呈周期性,于月经前1周胀痛明显,乳房内肿块增大变硬,月经后上述症状缓解或消退,少数病例乳房胀痛与月经无关。(2)查体多样,乳房一例或双侧有大小不等条索状或结节状块,局限或弥漫,边缘不甚清楚,质地柔韧,有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有的仅表现为乳腺腺体不规则增厚,腋窝淋巴结不大。(3)所有病例均经彩超检查可见有大小不等的单个或多个无回声区,间有散在小的低回声结节,如遇囊肿形成时,也可形成小区域的液性暗区。随机分为治疗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两组在年龄、病情程度及分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乳癖消片2片/次,3次/d,饭后30min-1h温开水送服。每月服药20d左右,月经期间或发热时停药,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治疗组:在以上服法基础上加服三苯氧胺片,用法:口服给药,每次10~20mg,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期间禁服辛辣刺激性食物,随访1年。

1.3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国中医学外科学会乳腺专业组制定的标准[3]:痊愈:乳房疼痛及肿块消失,停药3个月不复发。显效:乳房疼痛消失,肿块最大径缩小1/2以上。有效:乳房疼痛减轻,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或乳房疼痛不减轻,而肿块缩小1/2以上。无效:肿块不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肿块不缩小,而单纯乳房疼痛缓解。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显著性标准为P=0.05。

3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治疗方法对乳腺增生的影响

4讨论

乳腺增生发病原因不明确,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环境因素等有关[4]。中医认为,此病发病原因多与脏腑机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病变脏腑责之肝脾,尤其是脾土虚弱之人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损伤脾土,而致脾土运化功能失常,聚湿为痰或天生性格内向,情绪压抑,好生闷气或性情急躁、动则易怒或因七情所伤,忧思过度,而致肝失疏泄,郁而成痰等,均可导致痰湿结聚,气血凝滞而形成肿块[5]。

本研究利用乳癖消片联合三苯氧胺片治疗乳腺增生取得良好效果,乳癖消片主要成分: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等,有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的作用。而三苯氧胺为化学合成的非甾体抗雌激素类药物,与雌二醇竞争胞内雌激素受体,他与受体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并转运于核内,使胞内雌激素受体被耗竭,阻断雌二醇体内吸收,从而抑制雌激素依赖性的乳腺生长。两者联合使用,同时针对中医症候和内分泌异常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笔者认为中药联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可取得良好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雪琴,王晓稼,马胜林.乳腺增生病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5,11(7):624.

[2]武正炎,杨民.乳腺良性疾病手术适应症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3):205-207.

[3]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89.

[4]李晓曦.乳腺增生症的诊断[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374-375.

[5]段阿里.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