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活人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5-15
/ 3

如何写活人物

王步根

江苏盐城市第一初级中学王步根

在世界人物的星空中,有许多像太阳一样光彩夺目的明星,也有无数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发光的小星星。如果让我们去描画他们,怎样才能写得形象生动呢?

要写活人物,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式人物。他们的心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都要细心观察。就说班级吧,六七十个同学,各人的面貌不一样,脾气各异。有的机灵淘气,有的少年老成,有的说话像机关枪打连发,有的说话细声慢语。一群同学走在马路上,突然开来一辆洒水车,有的急着赶忙躲避,有的还笑嘻嘻地跟着洒水车跑,让车上喷出来的水洒了一身。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生动形象、真实可信。

其次,要写活人物,还要懂得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对写活人物是很有帮助的。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细节等等,下面分别谈一谈。

一、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主要是指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神情、姿态、风度等。把人物外形的这些特征描写出来,就是外貌描写。

东晋时的大画家顾恺之曾经为好朋友裴楷画像。裴楷脸上有三根又黑又粗的毫毛,很不雅观,别人为裴楷画像总是加以回避,可顾恺之不但不回避,还特地将这三根毫毛画得异常突出。正是由于这样的处理,使得裴楷的肖像格外生动,像活了似的,跃然纸上。别人一见都拍手称妙。顾恺之懂得画像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咱们描写人物也应该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什么叫特征呢?就像裴楷脸上的三根毫毛一样属于人物独特的、仅有的特点就叫做人物的特征。

同学们在写人物时,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脸型五官一个都不落。其实,只要抓住每个人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描写,就一定能使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大可不必在其他地方浪费笔墨。例如名著《水浒》中,作者施耐庵就简洁明快地抓住了好汉们的特征进行刻画:面有菜色的杨雄;目似铜铃的黑旋风李逵;遍身刺青的九纹龙史进;身轻如毫的鼓上蚤时迁;“袖珍”身材的矮脚虎王英……虽然每个好汉“出场”时笔墨不多,但都因为抓住了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来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独具特色、个性鲜明,这样又怎会使读者忘记或是混淆?再比如说大家要描写影星成龙,不妨大胆地夸张他的大鼻子;写笑星梁天,隆重推荐他那双小眯缝眼;写文豪鲁迅,首选他那倔强的须发……只要抓住这些人物的特征,浓墨重彩地渲染,其他方面即使是只言片语甚至是一字未提,也不会让读者张冠李戴。

我们知道,什么事物都是有特点的。画长颈鹿,不画长脖子,画青蛙不画大肚皮,画大象不画长鼻子,就是没有抓住特点。人物描写也是如此。要使人物形象生动地了现在读者面前,就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鲁迅先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这里所说的画眼睛而不要画头发,就是指要抓住特点。就说描写眼睛吧,年龄、性别不同,生活经历和性格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

“他那双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好像每天都很高兴的事。”

“她的眼睛肿得通红,好像刚刚哭过似的。”

“她那双又圆又大的眼睛,放射出热情的光芒。”

“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微笑的时候,脸上泛起两个小酒窝。”

“她的眼睛不大,却很有神采。”

“她的眼睛呆呆的,好像有满腹的心事。”

这些人物眼睛的描写,寥寥几笔,都表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肖像,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的《祝福》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睿智深遂。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蓝衣少年》幽幽的眼睛……

二、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当然也包括自言自语(或叫“独白”)。言为心声,人物的对话和独白,能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同学们的初学写人物的对话,要注意让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合乎人物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性格特点。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话和牙牙学语的娃娃的话不一样,老师和学生的语言也有差别。要尽量做到什么样的人才说什么样的话,不要让文章中的人物都说你自己的话。还要注意精选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话,不能什么都写,不分主次,什么都说,结果说了一大套,尽是“废话”,谁也不爱听。有的同学懂得这个道理,写起来就有声有色,你看下面一段话:

大虎:“好啊,大成敢欺侮冬冬,我跟他拼了!”

小光:“别……别去,万……万一……”

大虎:“怕什么!是王成不讲理,这回非把他打趴下不可!小光,你去不去?”

小光:“我……我妈妈……还在等……我呢!”

大虎:“胆小鬼!你不去,我去!”

平时不言不语的冬冬,猛然把手一拦说:“不行,你要打,那就先打我吧!”

短短的六句对话,表现了三个小伙伴的不同性格,见义勇为但脾气急中的大虎,胆小又有些结巴的小光,为人正派又能顾全大局的冬冬,都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三、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的描写。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可见行动描写是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等有效手段之一。成功的行动描写往往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孙悟空的抓耳挠腮,《社戏》中写小伙伴驾船的动作都是行动描写的范例。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行动描写呢?

第一,要描写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习惯性动作,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如:……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鲁迅《药》)作者对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描写,用了“抓”“捏”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他接钱、数钱的熟练程度,生动地刻画了康大叔凶狠、贪婪、惯于敲诈的丑恶嘴脸。同样是在《药》中,作者还抓住了康大叔开口便“嚷”的习惯性动作加以描写,前后四处,用了五个“嚷”字,鲜明地刻画了康大叔肆无忌惮、蛮横凶恶、毫不知耻的性格特点。

第二,要善于捕捉人物细微的动作,以此反映人物的心思,如老葛朗台临终之时,当“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不仅他的“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就连“他的肉瘤也最后动了一动”(巴尔扎克《守财奴》)。这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鞭辟入里地揭示了老葛朗台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望至死也没有改变的畸形心态。又如: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孙犁《荷花淀》)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第三,要描写人物连续性的动作,使描写富有动感,以此传神。

有位同学在描写高一学生赵奇临摹字帖由不太熟练到熟练的动作时,其中有这样一段:

后来,他想起了老师的教诲,便重振旗鼓,先将袖子向上捋了捋,然后提起笔,把笔尖舔饱满:另一只手将纸铺平,眼睛眯得细细的将字帖上的字瞧了个透,接着抬起手腕,笔尖着纸,先是顿了顿,然后运用腕力将笔横着往右一拉:啊,总算是成功啦。作者用“捋、提、舔”和“铺、眯、瞧、抬、着、顿、拉”等一连串的动词,细致、准确、生动地写出了赵奇练字的准备动作和练字过程的动作,极富动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第四,行动描写也往往和其他描写方式相结合。……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箱子并不大——走过去,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高尔基《母亲》)这里作者将人物的神态“很满意地”“毫不吃力地”与动作“望”“提”紧密地结合起来,写出了母亲在接到传单、准备到外地散发传单时,内心激动,兴奋而又高度警觉,更反映了母亲对革命的高度责任感。

行动是思想的外在体现。要写好行动描写,除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自己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写好人物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1.写好环境,以景写人。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大家可以看看,鲁迅在小说《药》中的环境描写: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座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地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多了。这一个片断所写的环境,清明时节,分外寒冷,显得异常悲凉。这一气氛与人物的行动、外貌楔合,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悲苦。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有时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清朝人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诗中这样描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描写行者、少年等人见到罗敷的神态与动作,有力的表现了罗敷的貌美惊人。其实成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用的也是这个道理。

四、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进行描写,借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打开心扉,直陈心迹,写出人物复杂、曲折而又微妙的感情,表达用语言、行动难以表达的复杂心理,这就是心理描写的主要作用。如果说肖像描写起到绘“形”作用,那么心理描写则起到了画“神”的作用。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直接描写式

作者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描写,因为作者对自己心里怎么样十分熟悉。例如,在《“偏心眼的”于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我觉得于老师的眼里只有中等生和差等生了,好像班上根本没有我们这些原来就受老师重视的佼佼者。”

2.推测描写法

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比较容易,但是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就没那么容易了。那么,怎样描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呢?可以通过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推测(假如你在场的话),或通过事情的结果,这个人平时的想法来推测(假如你不在场的话)。例如:“他不能平静了,在房间里来回走着,脸色由白转青,太阳穴上青筋暴起,满腔怒火无处喷射,鼓得那双颊微微的颤抖。”

3.梦境描写式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描写是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一种补充方式。例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凡卡》中这样描写:“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4.幻觉描写式

人们在绚丽多彩的生活中,往往会触景生情,萌发幻景,这种情况下的幻觉就等于心理活动。这是一种内心世界的间接表露。例如,丹麦作家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这样描写:“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的周围全照亮。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暖和,那么慈爱。”

5.特定描写法

学生在写作文时应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遇到下列特定情况时,可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在人物左右为难之际。如“走进办公室,他显得局促不安,一只手把衣角折来折去。眼睛不敢望老师。说了,怕老师责怪;不说吧,却又……”这就形象地再现了一位小学生做了错事之后,被老师叫进办公室,想说实话又怕批评,而不能不说的矛盾心理。

⑵在人物遇到困难之际。《詹天佑》一文中写道:“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这是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修好铁路的决心和高度的爱国热情。

⑶在人物准备作出某种决定之际。例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这样描写: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报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有!……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呢?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邻居西蒙死后,家境贫穷的桑娜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虽然她怕丈夫回来后责怪,但还是决定收养了这两个孤儿。这段心理活动,充分反映了桑娜的纯朴与善良。

⑷在人物对事物或现象产生疑问之际。《鸟的天堂》中这样描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这是“我”发现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疑惑不解的心态。

⑸在人物向往未来之际。在《金色的鱼钩中》这样写道:“我想:‘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这是“我”在包好老班长牺牲后留下鱼钩,向往未来时的心理描写,体现了“我”对老班长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