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彭子军

彭子军(广西桂林市妇幼保健院541001)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214-01

【摘要】目的旨在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相关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将来临床的诊治率。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74例18~79岁GIST病患进行检测。并对其相关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74例研究资料中,CD117阳性率与CD34阳性率比较,无差异(P>0.05)。而恶性间质瘤与交界性、良性间的肿瘤直径比较,却有极大差异(P<0.01)。结论在间质瘤诊断中,CD117、CD34是否标记为阳性具有极强的GIST诊断依据性,却不能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指标。但是,GIST的良恶性却与其直径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化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GIST),无临床特异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也可短至数月或十几天。以往GIST在临床中极易造成神经鞘瘤或平滑肌瘤的误诊。GIST发病率虽然不是很高,但其恶性率却在20~30%左右。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发展与应用,则GIST的误诊率大大降低。本文就我院2004年3月27日~2012年1月26日间诊治的74例GIST病患作回顾性研究,并对其相关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将来临床的诊治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04年3月27日~2012年1月26日间我院诊治的74例GIST病患作回顾性研究。本研究74例病患中:年龄18~79岁,42例男性,32例女性。其中:47例于胃部(63.51%),18例于小肠(24.32%),6例结肠(8.11%);腹空肠系膜3例(4.05%)。同时,术前行胃镜检查者47例,其中间质瘤41例,胃癌5例,淋巴瘤1例;肠镜检查6例,间质瘤5例,结肠癌1例。术前行CT检测53例,26例病患被提示出胃肠道相关肿瘤35例。以上74例资料,均行肿瘤切除术。并保证了切缘阴性。

1.2方法

74例病患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及HE染色,再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SP法检测。并行阴性、阳性对比。

1.3GIST病理特征

多为结节,且孤立、界限清晰。瘤体直径大小不一,且呈内翻式;切面可见囊性变、坏死、出血,其质地硬韧或脆。

GIST细胞形态多为梭形、上皮样细胞为主以及混合型。而以多种形态细胞出现者,极少见。

1.4GIST良恶性诊断标准

GIST,分恶性、交界性、良性。其中,恶性指标:(1)肿瘤现淋巴结;(2)向远处脏器转移;(3)肿瘤浸润性生长。交界性指标:(1)肿瘤出现坏死;(2)肿瘤细胞呈现出生长非常活跃态,富细胞;(3)肿瘤细胞异型性较明显;(4)胃间质瘤核分裂相大于5个/50HPF或直径大于5.5cm;而肠间质瘤大于或等于1个/50HPF或是直径大于4cm。良性指标:未出现交界性与恶性指标,则为良性。

1.5统计学

SPSS10.0软件,采用t、X2检验。

2结果

2.1病理结果

肿瘤位置:62例肌层间,9例浆膜下,3例黏膜下。肿瘤呈卵形或圆形,分界清晰;无明显包膜;浆膜外肿瘤呈向外突出,而黏膜下肿瘤呈向腔内突出,呈结节状;将肿瘤切开,质地韧、呈灰白色。

细胞形态:51例为梭形;15例为上皮样;8例为混合型。

2.2免疫组化结果

74例病患中,61例CD117呈阳性(82.43%);59例CD34呈阳性(79.73%),

2.3GIST肿瘤直径与性质

74例病患中,恶性24例,直径(8.35±2.78);交界性15例,直径(4.31±1.32);良性35例,直径(2.15±1.18)。GIST直径与恶性程度比较P<0.05,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GIST),无临床特异性,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也可短至数月或十几天。以往GIST在临床中极易造成神经鞘瘤或平滑肌瘤的误诊。GIST发病率虽然不是很高,但其恶性率却在20~30%左右。随着免疫组化技术发展与应用,则GIST的误诊率大大降低。

胃肠道的平滑肌组织丰富,而GIST与神经鞘瘤、平滑肌瘤,我们不仅仅很难从细胞形态上鉴别,也容易出现误诊、误判断现象的发生。而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则可以大大提高对GIST的正确诊断率,这一点,也可以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看出。本文研究中CD117的表达率为82.43%,同时CD34的表达率也高达79.73%,这两项指标都比平滑肌瘤的表达率高出很多,因此,CD117、CD34的检测,可以大大提高对GIST的诊断鉴别。

而一些相关报道指出,GIST发病部位多见胃部,依次是小肠、直肠。而在本组研究中,也充分证实此观点:胃部(63.51%),小肠(24.32%),结肠(8.11%)。而且,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GIST的恶性与否却与肿瘤的直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对来讲,肿瘤直径越大,恶性的机率则越大。

而在治疗中,则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的关键所在是肿瘤切除的完整性,且避免肿瘤破裂。相关报道,GIST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在术中也仍需小心,坚持切缘阴性原则。

综上所述,尽管GIST发病率不高,却是易出现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最常见的,而且其恶性率也很高,CD117、CD34在免疫组化检测中的表达,则极利于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但却不能再该指标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指标。需结合肿瘤的核分象数目、直径大小、继发改变以及细胞异型性等相关指标进行判断。但是,GIST的良恶性却与其直径有着较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孙喜元.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附36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05).

[2]张俊烁,蔡楚东,方喜.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5).

[3]赵铭,江晓云,李俊,李晓东,孟红.胃肠道间质瘤88例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