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学临床标本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2

试论医学临床标本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刘济卿

甘肃省兰州市兰石医院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学临床检验中的标本细菌控制措施以及影响标本质量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期间笔者就职医院各科送检的所有细菌检验标本。结果:9762例样本中,总合格率达92.37%,其中9017例样本质量达标为优秀或者合格。送检样本中痰液的合格率最低为84.99%,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合格率最高,可达98.02%,其他样本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血液标本、生殖分泌物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其中痰液标本的合格率与其他标本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临床标本的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标本的保存运输、标本的分离培养以及检验科的鉴定水平。其中任意环节的失误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过,因此进行有效的质控措施,能有效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合格率,提高细菌检验水平。

关键词:医学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

细菌检验主要是对患者的致病细菌进行监测,包括细菌种类、数量、危害等内容,是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但在细菌检验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十分不利于提高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医疗检验技术的进步,检验结果在临床诊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医生明确诊断的依据,也是评估病情的根据,与患者的诊疗工作息息相关。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分离培养和检验科的鉴定操作,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错误,均可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这会影响医生对患者情况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对标本细菌检验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本院临床细菌检验资料9762例为研究对象,送检样本中痰液3217例,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1161件,血液标本2108件,生殖分泌物标本1145件,尿液标本1459件,粪便标本672件。其中2015年、2016年、2017年检验标本分别为3600例、3500例、2662例。

1.2研究方法

为保证送检样本的合格率,在整个检验过程中均严格按照规定来进行操作,遵守本实验室的细菌检验标本的保存运输、分离培养、及鉴定等制度。在标本送检后,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分为不合格、合格及优良三个类别。在评估质量后,对合格的标本进行检验鉴定后对结果和阳性率进行记录,不合格的标本退回送检科室进行重新采样。在完成检验后,对整个流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版软件分析,组间比较以x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期间笔者就职医院各科送检的所有细菌检验标本共9762例,送检样本中痰液3217例,占样本总数的32.95%;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1161件,占样本总数的11.89%;血液标本2108件,占样本总数的21.95%;生殖分泌物标本1145件,占样本总数的11.73%;尿液标本1459件,占样本总数的14.95%;粪便标本672件,占样本总数的6.88%。9762件样本中检测结果阳性的为3227件,阳性率为33.06%。详见表1。

3讨论

在医院临床诊断中,细菌检验主要是对人体治病细菌进行检测和确定,其检测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临床细菌检验是医院实验室一项基础工作,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治疗方案制定的合理性。细菌检验工作主要包括采集标本、输送保管标本、细菌分离培养、菌株鉴定、检验结果报告等,每一个过程操作不当均会影响检验的质量,进而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目前细菌检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标本采集方法不当:标本采集是细菌检验的前提工作,其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在标本采集环节中,采集标本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血标本质量容易受采血姿势、采血时间等因素影响。因此,医院应当加强标本采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确保标本采集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采集,提高标本的质量。(2)标本储存不当:标本采集完毕到送检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这过程中标本保管和运输不当,会到导致标本受污染、变质,进而影响标本检查结果。因此,应当加强标本输送和储存管理工作,比如加入保鲜剂或抗凝剂防止标本性质发生改变,或者进行冷藏、保温、密封储存,防止标本受污染等,确保标本的合格性。(3)卫生质量有问题时,容易出现样品污染,从而影响检查结果。同时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等过程中容易因操作不规范,比如仪器设备灭菌不完全、培养条件控制不合理、分离技术不规范等,均可影响细菌的鉴定结果。因此,细菌检验人员应当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提高检验的质量。

近些年来检验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使检验医学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根据之一,而细菌检验是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检验工作是收集人体的分泌物、体液及组织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验,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在细菌检验过程中,不论是采样、保存运输、分离培养、还是鉴定检验,其中任何环节的差错都会导致检验结果错误,所以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按流程进行操作,以提高样本的合格率和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对标本细菌检验实施质量控制措施,首先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样本的采集,防止细菌感染,避免因人为原因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差。同时,进行采样的容器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容器的选择不当导致检验结果误差。当样本采集完成之后,应该及时送检,避免时间延误导致样本质量变差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在检验人员对标本进行检验时应按照标本留取操作要求进行相关操作,以保证检验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送检样本中痰液的合格率最低,外伤组织以及脓肿的标本合格率最高,其他样本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血液标本、生殖分泌物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其中由患者自行采集的标本合格率要低于由医务人员协助采集的标本合格率。导致合格率差异的原因是医务人员在采样时会按照无菌原则进行而患者却很难做到无菌操作。综上所述,导致临床标本细菌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有采集样本时操作不当、没有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操作、采样部位不正确、采集的样本数量过少、容器选择不当、送检不及时等,因此在临床进行标本细菌检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以保证标本质量的合格率和检验结果的正确率。

总之,细菌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但细节检验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菌检验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检验结果。因此,在细菌检验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标本采集,加强标本储存和运送管理,认真进行细菌检验操作,提高检验的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常林,张艳.突破医技科室与l临床科室间沟通瓶颈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3(6):73—74.

[2]郭叶英,楼伟菊。钟桂芳.危急值报告的多部门合作风险管理[J].护理与康复,2016,2(11):177—178.

[3]何磊.全面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的联系[J].实用医技杂志,2017,4(15):1347—1348.

[4]刘辉,郑贵,张耀铮.医学检验专业实行长学制教育的必要性[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25(4):314—315.

[5]王前,郑磊,曾方银.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交流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27(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