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滕仲元

滕仲元浙江省金华市博物馆321000

摘要:地方性博物馆是一类具有公益文化传播性质的场所,其主要是对各种历史文物进行展示,传播历史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传承传统意识,满足不同民众的需求,是一个国际和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基地。因此想要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建设效果,就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本文即是对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行研究,探讨了博物馆的概念和作用,并阐述了如何提高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性博物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已经成为了国际较强经济体系,民众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也使得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博物馆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其不仅具有普通博物馆的功能,而且还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集合,是当地文化的寄托,因此地方性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如何办好地方性博物馆,始终是摆在博物馆人面前的难题,笔者就此提出了几点个人见解。

一、博物馆的概念和作用

(一)博物馆的概念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以及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其主要是对科学、历史以及艺术等进行分类和研究,并对公众提供知识、教育以及鉴赏等文化功能,它属于非营利性永久机构,一般是对公众免费或付费开放的。地方性博物馆有别于国家级别的博物馆,其馆内的藏品和文献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是该地区文化、自然、历史、科技等的集合,也是该地区整体精神文化的寄托产物。最早的博物馆仅是供王公贵族们娱乐和学习的地方,对平民并不开放,而直到18世纪末期,欧洲部分国家才开始兴建对民众开放的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作用

早期的博物馆是由国家统治者为自己兴建的,当时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就是安放收藏品,供王公贵族们欣赏享乐,实际作用并不突出。但自公开性博物馆建成之后,博物馆的职能就包含了保存、研究、教育以及宣传等多种职能,其中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的基础性作用。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现代的地方性博物馆作用也日趋多样化,并且成为了国家爱国主义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基地,成为了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的传播窗口。

二、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地区文化传播的窗口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文化均是经过长期衍化、沉淀以及传承而塑造的,目前国内的文化当中既包含了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又具有现代发展后的文化特色,其中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功不可没。早期博物馆的作用仅为收藏和观赏,实质性作用较低。而当代的博物馆属于开放性质,其不仅能够为民众提供文献、文物等的观赏,还具有研究、教育以及宣传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地方性博物馆,其地域文化色彩鲜明,是地区文化的重要传播窗口。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地方性博物馆属于地区文化基础机构之一,也是当地开展文娱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其教育功能比较突出。其将繁多、复杂的文化内容浓缩到一个有限的展览空间当中,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对其进行观察和学习,从而达到快速教育的目的。同时,将地区具有爱国主义思想代表性的文化进行集合,作为博物馆中主题展馆或主体展馆就能够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基地

通过增加地区性博物馆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展品、书籍以及照片等的展示,就能够像民众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进一步加深其社会基础作用,使更多人主动培养这一精神,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提高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对策

(一)提升展品多样性

博物馆属于对公众开放的重要文化场所,其内部展品种类直接影响民众对于博物馆的兴趣,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因此,随着现代人需求的增加,应提升博物馆展品的多样性,做到雅俗共赏,使得学术界的权威和普通民众均能够在博物馆中寻找到共鸣,扩大教育作用。避免展品文化水平过高,导致曲高和寡的局面。

(二)关注弱势群体

部分弱势群体,如聋哑、眼盲、肢体残疾等民众无法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因此现代地方性博物馆应充分考虑这一问题,提升人性化服务质量,对弱势群体要特殊照顾,增加其参观博物馆的便利性。同时,还应该提高低收入、低文化程度人群的积极性,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范围。

(三)开展“第二课堂”

地区性博物馆的特点较为明显,其是该地区主要的文化中心。因此,在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地区文化的教育作用时,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深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将地区性博物馆作为学生的校外教育基地,使其能够进入博物馆学习地区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博物馆还应该加强在学校内的宣传工作,增加学生们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可一味强制要求学习。馆内展品应充分突出地方特色,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很容易寻找到共鸣。

(四)借鉴国外经验

17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了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博物馆——阿什莫林艺术和考古博物馆。现阶段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兴办博物馆更早,相应理论指导及配套设施更为健全。我们应以一种虚心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走出去,请进来”,充分考量国内的实际情况,融入我们自己的东西。尤其是国外先进的博物馆展品技术和展品分类理念,其能够有效突出博物馆的主体思想,提升教育效率。因此,国内地方性博物馆应将地区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容易接受相应的思想。

(五)改革体制

政府应改革地方性博物馆的管理体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对博物馆运营的支持,鼓励民间收藏家举办个人藏品展览,借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结语:

地方性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估量,想要进一步提升其效果,应该从管理方法、理念以及政府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突出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田传芹.试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大力发展博物馆文化的关系[J].科技创业家,2011(09):331-332.

[2]赵秀琴.如何发挥博物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6):127-128

[3]吴彦波.博物馆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探析[J].黑河学刊,2013(10):102-103.

[4]黄小和.试论博物馆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J].海峡科学,2012(10):6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