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黄金心态

/ 1

培养黄金心态

冯仰军王凤英

冯仰军(山亭区职业中专山东枣庄277200);王凤英(枣庄18中山东枣庄277200)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大师的心态》。这篇文章说的是有个年轻人十分穷,连吃饭问题都要发愁。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画了一幅画,在街上叫卖,有一位外国人看中了画,问他:“多少钱?”这位年轻人说:“五百美元。”外国人觉得太贵了,叫他便宜一点,结果,年轻人一边把画撕烂,一边说:“不能。”外国人吃了一惊:“年轻人,你怎么撕了它呢?多可惜呀!500美元不卖,少卖点也行啊!你是生气了吧?”大师平静地说道:“先生,我没有生气,这画我要价500美元,说明我认为它值500美元,你跟我讲价,不愿出500美元,说明在你眼里它不值这个数,也认为它不好。我要继续努力,下次画好一些,所以我撕了它,重画,直到顾客认可为止。”年轻人太穷了,太需要钱了,可他没有降低自己的追求标准,他追求的不是钱,是艺术境界。就是这个心态,使这个青年日后成为一代雕塑大师,当上了中国美术馆馆长,主持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的雕塑作品。这个人就是一代宗师刘开渠。是什么成就了大师?是积极的、高标准的黄金心态。

什么是黄金心态?黄金心态是指人们对自己、对外在事物做出现实反映的良好心理状态。很显然,有了这种心态才会有大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才会有大师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才会有大师日后事业的辉煌。联想到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中等职业教育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无偿的资助,这给了中职生极大的鼓舞。但在中职学校中,仍有部分学生在行为表现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些学生不重视学习,生活习惯散漫,甚至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早恋、旷课、语言不文明、聚众斗殴等现象。很显然,这些表现和学校对中职生的行为规范要求存在巨大的差距,追究原因,和相当一部分中职生颓废、放纵的心态有关。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黄金心态对其在校学习、进入社会以及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黄金心态能催生出积极的思考和行动,它将使人的一生都处在一种不断进步和努力的过程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的人生。这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是生活状态都是最有力的保障。那么,中职生应该如何培养黄金心态呢?笔者在此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以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自己

200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四川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特别牵挂地震伤残人员,他握着因在地震中受重伤接受了股骨截肢手术的刘春艳的手说:“我送你8个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自强不息,乐观向上”这八个字,是送给刘春艳的,我想把它作为我们中职生的座右铭更为合适,因为这是一种尊重自己、珍爱自我、解放自我、超越自我的心态。当遭遇冷落时仍能泰然处之,当穷困潦倒时仍能雄心不泯,当受到误解时仍能心平气和,当遇到困难时仍然意志坚定,它揭示了黄金心态的内涵,是健康、积极人生最根本的竞争力。

二、以互助共赢、感恩惜福的心态对待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总是在和别人交流和沟通中生存,不断地肯定自己、改造自己,让自己最大限度地被认可和支持。古希腊人亚里士多德说:“一个人不和别人打交道,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要尊重他人,客观地看待他人,既要看到他人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人的优点,像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所讲的那样,既不要神化任何一个人,也不毁化任何一个人,要与他人建立互助共赢的人际关系。同时,要以感恩惜福的心态对待国家、社会,对待他人,这样,我们就能较好地进行人际沟通,享受与人和谐相处的乐趣。拥有一颗互助共赢、感恩惜福的心,我们的人生会更快乐,我们的事业会更顺利。

三、以积极主动、刻苦认真的心态对待学业

中职生在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基本的职业道德基础上,既要学习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练习技能。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品质合格是作为人才选拔的第一要素,只有懂得遵守道德规范的人,才能诚信待人、爱岗敬业,才有发展的空间。要重视技能的学习,职业教育之所以是职业教育而不是普通高中,突出的就是技能教学。俗话说得好:“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中职生既要克服重知识、重传统、技能不突出的倾向,又要克服重视技能却忽视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倾向。职业学校为中职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人成才的天地,中职生理应珍惜在校学习生活,努力学好过硬的本领。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对于每个中职生而言,当步入社会,能够有爱读书和做事严谨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

四、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心态对待工作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自学精神,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在世界航运界引起轰动的“桥吊专家”。据统计,我国技术技能劳动者有7000多万人,而高级技工仅占4%。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则为30%至40%。工人技术素质整体偏低,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据测算,到“十二五”末,我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总量就将增长20%,对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更是高达一倍以上。我们学习许振超,就要学习他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同时看到技术技能劳动者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