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5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C55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探讨

张海波

张海波

阳西县建兆混凝土有限公司广东阳江5298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C55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展开了探讨,对原材料与试验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对配合比计算作了分析,并对试验与试验所得结果作了论述,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探讨

引言

所谓的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由于其具有着独特的优点,在如今的建筑施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就C55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1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1.1原材料

水泥:P?O42.5低碱水泥,经过检测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细骨料:细度模数Mx=2.7。

粗骨料:5~20连续级配的碎石,其中5~10mm:10~20mm=30%:70%掺配成5~20mm连续级配碎石。

掺合料:F类粉煤灰,经过检测性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减水剂:JD-1减水剂,符合GB8076-19975《混凝土外加剂》要求。

拌合用水:地表水。

1.2试验方法

配合比设计参考《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55-2000进行测试,《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TB/T3043-2005,《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后张法预应力简支T梁L=24、32m》通桥[2005]2101。

2配合比设计计算

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一种现代混凝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在配制上的特点是选用优质原材料且具有明显较低的水胶比,并除水泥、水和集料外,还须掺加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并且强度、耐久性、工作性是其最主要的配制目标及其影响因素,从而该高性能混凝土T梁的配合比设计需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进行理论计算,主要步骤如下:

2.1确定配制强度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55-2000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公式:fcu,0≥+1.645Δ,根据现场混凝土的生产水平,强度标准差Δ取6.0MPa,则

fcu,0=55.0+1.654×6.0=64.9MPa

2.2水胶比计算

由《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以及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可知,T梁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小于300kg,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不应超过500kg,水胶比应控制在0.35左右。从而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30%,取基准水胶比W/B=0.30。

2.3配合比初步设计

根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范》JGJ55-2000,假设T梁混凝土容重为2400kg/m3,取基准砂率βs约为36%;每立方米混凝土胶凝材料用量为491kg,粉煤灰用量约占胶凝材料约25%,减水剂掺量约占胶凝材料的1.0%,主要调整细骨料、组骨料的配比关系以及砂率值,形成初步选定配合比见表1。

表1C55高性能混凝土T梁配合比初步设计

2.4混凝土总碱含量计算

当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过高时,将与集料的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混凝土发生不均匀膨胀,产生裂缝,从而严重影响强度和弹性模量,缩短混凝土的寿命,危及工程安全。从而在进行配合比设计,特别是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特别需要对总碱含量进行计算,混凝土的总碱计算时,包括水泥、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及水的碱含量总和。其中,矿物掺合料的碱含量以其所含可溶性碱含量计算。粉煤灰的可溶性碱含量取粉煤灰总碱量的16.7%,矿渣的可溶性碱量取矿渣总碱量的50%,硅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硅灰总碱量的50%,地表水通过检测可知,其碱含量为0.00665,则该T梁混凝土配合比中总碱含量计算结果见表2。计算结果显示,A、B、C三个配比总碱量计算值依次降低,且均小于3.0kg/m3符合规范设计。

2.5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计算

混凝土对T梁中钢筋具有保护和阻止腐蚀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组成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中含有可溶性氯盐,不可避免的使得所生产的混凝土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氯离子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会使得钢筋加速锈蚀。为了避免在生产混凝土时引入更多的氯离子,在混凝土原材料及有关混凝土标准规范中都提出了氯离子含量的控制指标,从而需要T梁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进行有效计算,作为配合比优选耐久性指标的参考依据之一。混凝土中氯离子总含量来自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水、外加剂等,计算结果见表3。A、B、C三个配合比氯离子总量均满足规定要求,低于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从而该配合比设计计算值具有较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

3C55高性能混凝土试验

3.1混凝土试配及拌合物性能试验

为了使得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通常对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泌水率、含气量、凝结时间等进行测试,作为最终确定配合比性能的重要依据,通常用水量会根据坍落度在160~200mm之间进行一个调整。通过反复试验验证,相应混凝土配合比的用水量拌合物性能见表4所示,从试验结果可知,初步计算所得的混凝土配合比混合物新拌浆体塑性、含气量、泌水率等性能良好,均能够满足规范设计和使用要求,并且随着水胶比、细骨料、砂率的加量的增大而增大,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都出现了缩短,这是因为拌合水加量的提高,使得水化反应更容易进行,同时细骨料和砂率含量的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也利于水泥更好的分散和包裹作用。其中C配合比,在提高水胶比和砂率的同时减少了胶凝材料的含量,使得浆体的包裹和润滑性能下降产生了一定的孔隙,以及增大了裹挟的气体含量,但是由于测量和配制工具的未得到及时的清洗和标定,使得配置过程中的浆体之间产生了相互污染和影响,从而造成了表观密度实验结果出现了一定范围内的异常偏大。

3.2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本文主要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以及静力受压时的弹性模量展开的测试,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随着养护天数的增大,三个配合比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增长趋势,并达到设计要求,其中A和B试验测试值均超过60MPa,具有较好的强度发展。由于水胶比和砂率的变化,随着水胶比的增大以及粗骨料的降低,使得混凝土试块强度略有一定的下降。各配合比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见随时养护天数的增加,混凝土试块弹性模量显著增大刚性增强,并且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有明显的下降,说明水胶比以及骨料的级配的变化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显著。

3.3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参照相关规范要求,主要对混凝土试块的电通量、抗渗性、护筋性、抗硫酸盐侵蚀性等方面展开了实验,测试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在3个配合比下混凝土耐久性指标均能达到相关规范要求,但C配合比电通量值偏大,这可能是由于水胶比较大,从而导致混凝土试件中孔隙较多,同时C配合比下骨料的量也较A和B有所增加,从而使得胶凝材料和骨料界面效应增大,增大了氯离子渗透的风险。对比实验结果与计算值可知,通过的电量为A<B<C,而配合比中各材料所具有的氯离子总的理论计算值为A>B>C,说明只是简单的通过加和的方式计算材料中所含有的氯离子含量,并不能正确的反应真实的自由氯离子含量及氯离子渗透和迁移的条件,需要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正,从而真实的反应各配合比设计的耐久性指标。

综上所述,A,B,C三个配合比设计虽然各配比参数仅发生了略微变化,但对其实验结果和最终的配方选择产量了显著的影响。虽然,该高性能混凝土T梁配比设计的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显示三个配方均能达到相关规范设计要求,但其中A和B工作性和强度发展良好,强度高且抗氯离子渗透性等耐久性指标相对较高,应优先考虑使用,而B配合比由于水泥的量较低,综合成本和现场施工的条件,最终选定B配合比作为T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计算,并经过试验验证后,能够得到满足规范要求的混凝土T梁混凝土配合比,但混凝土中各配比设计参数的略微变化,会对实验结果和最终的施工配方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胶比、砂率、粗细骨料级配参数对新拌混凝土浆体凝结时间以及硬化后的水泥石力学性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3)简单的通过加和的方式计算原材料氯离子含量,并不能反应混凝土中真实的自由氯离子含量和相关耐久性指标,需要结合实验结果进行一定的修正。

(4)经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以及成本和现场施工的综合考虑,得出B配比经济节约、性能优良,能够较好的满足T梁混凝土要求。

4.2建议

(1)实验室中混凝土的配制和检验,与实际工程应用有显著的区别,现场施工配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原材料质量,并定期抽检和留样处理,以保证其在整个施工中的稳定性。

(2)需及时清洗和标定相关的测量和配制工具,以确保配置过程中的浆体直接不会相互污染和影响。

(3)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振捣分散均匀,确保混凝土密度和填充性良好,并严格制定养护措施,以避免产生收缩裂缝或其他危害的发生。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性能混凝土在如今的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使得对其的配合比有了一定的重视。因此,为了能有质量上优的高性能混凝土,我们必须要研究出有效的混凝土配合比,以制作出优秀的高性能混凝土,为工程建筑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卜祥禹.高性能混凝土用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探讨[J].陕西水利.2009(02).

[2]周大庆、张道友、赵华耕、周明凯、田建平.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