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共产党宣言》对分析建筑艺术问题的启示

/ 2

读《共产党宣言》对分析建筑艺术问题的启示

李瑞李梦实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24

《共产党宣言》是一百六十多年前的特定历史与时代的产物,世界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宣言》不仅没有就此躺进历史的博物馆,反而由于其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而始终焕发着新时代的荣光。我深信如果我们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我所熟知的建筑艺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与变革的话,一定会得到一些有创新意义的认识。

一、阶级斗争历史与建筑艺术变革

《共产党宣言》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指出“原始土地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且揭露了“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的历史真相,这个发现至今仍被许多学者奉为圭臬。而我们如果翻一翻西方建筑史,不难发现,在二十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运动与人类社会历史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二十世纪之前,古典主义一统天下,但在人们用陈旧的观念所看到的建筑艺术的一片繁荣中却潜藏了一个巨大但不易被察觉的危机——发展了成百上千年的细部装饰极尽繁华,但正如资产阶级在不断发展的同时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和运用这种武器的人一样,极度的繁荣意味着极度的危机,纷繁复杂的装饰风格与建造程序终于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于建筑灵魂的深层次的思考:建筑究竟应当走向何方?这样的思考随着建筑矫饰主义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深入。

果不其然,新世纪)来成为了现代主义的重要节点,无数建筑大师开始了对于古典主义的批判,先锋派建筑师阿道夫•卢斯甚至提出了“装饰就是罪恶”的激进口号,对古典装饰做了彻底的否定,现代主义的巨擘勒•柯布西耶则喊出了“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口号,大力讴歌机器之美,成为了现代机器美学的奠基人。仅仅三十年时间,现代主义建筑就掌握了国际式建筑的话语权。

我们借此来分析装饰的变革与创新对于建筑的发展的必要。装饰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领域有特定的形式,那么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某种在曾经是“美”的东西也会变为不美的,这时就要召唤具有新的美学特征的装饰的出现,即使外在世界没有变化,但人们可能会由于审美疲劳从而不再将曾经的美看作是美的,所以美的形式——装饰的形式必须不断地革新自身才有可能存在,这是必然的规律,但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装饰,已经全然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只是为了装饰而装饰的臃肿之态,而坚持“装饰是必要的,只是需要革新”观点的老派建筑师是无法跳出这狭隘的思维的匣子的——“谈到古代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谈到封建所有制的时候你们所能理解的,一谈到资产阶级所有制你们就再也不能理解了。”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时唯有跳出这个匣子来看待问题,才能有解决的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走出了这座山,跳出了这个匣子,而作为现代主义先锋的诸位大师也走出了这座山,跳出了这个匣子,所以他们的视野不再受到历史的局限,变得宽广起来,所以他们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二、历史的局限与认知的螺旋

连恩格斯本人都承认,他和马克思对19世纪中叶社会形势的分析是有错误的:“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看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马克思则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建筑领域,现代主义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方盒子”一统天下,但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人们越发地觉得毫无装饰的建筑显得呆板而无趣,更有人针对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处理空间的至高法则“少就是多)”提出了“少就是枯燥”,于是颇重视历史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更是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宣言,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主义作为一场席卷整个建筑领域甚至对艺术领域都有巨大影响的运动难道是一个错误吗?答案当然显而易见,不是。

为了解决建筑装饰过于矫揉造作的问题,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成功的回答了“建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在特定的时期,现代主义完全没有错,只是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眼光也在变化,后现代主义带着“复杂性与矛盾性”从天而降,成功的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而这种“装饰——去装饰——装饰”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原点的回归,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经历了纯粹理性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装饰,比二十世纪之前的装饰更富有理性,更具有时代的美感。

三、历史的宣言与宣言的历史

同样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力来加以修改”,可见作为“历史的宣言”特指1848年2月底以德文在伦敦出版的历史文件,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但如果我们把词组颠倒过来,对“宣言的历史”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则会看到超越“文件”本身而焕发出的历史的光芒。

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则成了“宣言的现当代史”的书写者,中国的发展成为“宣言的历史”的延续。那么中国何以让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思想成果在今天依然不失活力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摸索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建筑领域的“中国化”恐怕没有那么乐观。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睁开眼睛向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但那时的中国,早已错过了现代主义发展最繁荣的时期,也错过了后现代主义的萌芽时期,包括后现代思潮、结构主义等在内的各种“主义”像从天而降的雨滴扑打在保守与落后的新中国的脸庞上,模糊了中国这条巨龙的视线。八十年代的中国有点像六十年代的日本,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所以迎来了波涛汹涌的建设潮流,许多的建筑还没有来得及思辨就已经建起来了,许多的“主义”还没来得及看清就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了,涌入的各种尚未成功过滤的建筑构想将中国当成了绝佳的试验场,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则几乎被摧残殆尽。“凡是外来的就是好的,凡是西方的就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却没能来得及提高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许多的建筑被捣毁,许多的巷弄被翻新,而许多的建筑师还在不断地做着这些愚蠢的事情,并乐此不疲。

《共产党宣言》中揭示的原理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但要具体的将其在中国运用,则需要再认识与再实践;西方的建筑观是成熟的,但要让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则需要再思考与再批判。

结语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力地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种种污蔑后,坚定地表示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那意味着共产党人将抛弃包括私有制在内的所有传统所有制关系,建立起属于共产主义的所有制。

古语有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往往毁就毁在一些“差不多”,一些“大概”上。如果我们这样不明不白地看待问题,怎么会有解决的可能?如果我们永远地就这样含含糊糊地看待问题,说起话来不痛不痒,试问我们怎样才能发展,怎样求得进步?

所以我要呼吁所有的大学生——我们要始终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我们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李瑞(1995-08),男,汉族,籍贯:山西省忻州市,研究方向: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