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景读懂课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创设情景读懂课文

吴常菊

◎吴常菊

(湖南省澧县教师进修学校,湖南澧县4155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12-01

摘要:读懂课文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个指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探索,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并引发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就能够动态生成许多“没有预想的东西”,然后,进一步加以“改造和制作”,就会生成教育意义很强的资源,从而为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养成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创设情景;追问兴趣;体验感悟;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个指标。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读懂课文?教师如果能够积极探索,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并引发学生积极而有效的思维,就能够动态生成许多“没有预想的东西”,然后,进一步加以“改造和制作”,就会生成教育意义很强的资源,从而为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养成语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言语发展比较稚嫩,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借助图片、音乐、谜语、诗歌等媒体,巧妙地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教学《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教师可播放春天的绿草芳菲、鲜花盛开,人们悠闲散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自己都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色,勾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出话题:一位盲人小姑娘,她看不见这美好的景物,却一样触摸到了美丽的春天。她是怎么感受到的呢?学生的好奇感由此展开,课堂对话自然充满了活力。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追问兴趣

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而作者的思想情感,通常用文本形式,以一定的语言符号呈现给大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借助语言的精妙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头脑中固有的认知与教师的问题间产生矛盾冲突,激发争辩意识,激发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思想、情感等心灵的沟通与总领事,实现进一步对话。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精心设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设疑,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意识。设疑要因学习对象而异,因教材而异,因课堂氛围而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心理特征和思维品质优选问点,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一课时,学生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所包含的哲理的理解就有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抓住关键词“不识、真面目”和“只缘”的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这首诗的后两句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它的隐含意思吗?学生经过思考发言:“要看清庐山的全貌,除了多角度地看之外,还要跳出山外,站远一点,站高一点,才能看得清。”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看山应该是多角度、全面地去看,那么看待一个人呢,希望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由物到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出了:越是好朋友,越不能全面看清他(她),是因为只看他的优点,不看缺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角度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为了让学生将这一认识内化为自己看人看事的观点和方法,我们还布置了课后习作:全面认识我的朋友——读《题西林壁》有感。

其次,以趣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肯不肯参与、配合、取决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情绪状态和对所授知识的兴趣程度。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活动的空间,必要时向学生提出需要仔细探究的问题,以改变他们的研究思路,使他们朝着科学的方向探寻,从而体验到既有趣又丰富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如我们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当学到“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一句时,我们可以故意问学生:“作者既说蜜蜂是‘渺小’的,又说蜜蜂是‘高尚’的,岂不是矛盾吗?”思维上的认知冲突,激励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最后,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如果能与学生进行“心心交流”,学生则能保持积极、和谐、向上的心理状态,表现在学习上则是胆子变大,信心增强,情趣增长、兴致勃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率则大大提高。

三、创设活动情境,体验感悟,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

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其繁琐地分析,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操作、体会,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其有所得,有所悟。如“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看似简单地汇报学习结果,其实质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精彩对话。

总之,情境教学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一本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成了有魅力、有趣味和有意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