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歌识字教学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浅谈儿歌识字教学法

尚伟伟

尚伟伟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识字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建国以来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大识字教学的改革力度,推进识字教学的快速发展。然而识字教学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寻找科学的识字方法,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本文所探讨的儿歌识字教学法是韵语识字教学法的一种。这种方法继承了古代“三、百、千”为代表的韵语识字的优点,同时借鉴现代韵语识字的一些理论,以儿歌为识字载体进行识字,旨在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提前进入阅读。本文将从儿歌识字教学法的缘起、优势及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等方面来探讨儿歌识字教学法。

关键词:儿歌;儿歌识字;识字教学法

识字教育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学文化毫无疑问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先进行的步骤。汉字数量多,形体变化复杂,学习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儿童来说,这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探索科学的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仍然是当今教育者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一、儿歌识字教学法的缘起

(一)古代的韵语识字教学

在我国的语文识字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的《史籀篇》。它是我国的“字书之祖”。后人多以此为蓝本,编撰识字课本。汉代的《急就篇》仍然是由《史籀篇》演变而来的教材系列。后来,自南北朝出现的《千字文》,到宋朝被广泛采用的《百家姓》和《三字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三、百、千”的识字教材。这教材总字数2700个,除去重复的字共有2000个常用字,都是韵语形式。

古代以识字为中心的启蒙阶段,主要以集中识字为主。我国古代把“三、百、千”作为教材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在语文学习的最初阶段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教会儿童掌握一定数量(二千左右)的汉字,然后再逐步教他们读书。这种“先识字,后读书”的做法,其实就是所谓的“集中识字”。[1]集中识字以“三、百、千”作为基本教材,而“三、百、千”的编撰体例与内容主要是受《急就篇》的影响。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专供儿童识字之书。全书共2144个字,把当时常用的汉字编集起来,使之成为三言、四言、七言的韵语,以便于儿童记诵。“三、百、千”的编写,“可以说都是继承了《急就篇》的经验而有所发展。”[2]

(二)现代的韵语识字教学

从认知心理学理论来说,韵语教学可以看作是一种组块以减少记忆单元的方法,有效地扩充了人的记忆容量。现代的韵语识字教学根据此记忆原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经历了以下三种形式的演变:第一,韵语识字。韵语识字是1987年由辽宁省东港市姜兆臣老师开始试验。她主张“三先三后”的识字原则(即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和先形象后抽象),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2500个常用汉字,编成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易于理解,短小精悍的曲调唱读课文等具体方法,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记忆生字字形。第二,字族识字。字族识字是凭借字族文于阅读教学中认识、掌握结构化、规律化汉字的教学方法。第三,儿歌式口诀识字。儿歌式口诀识字是开原市民主小学集体探索,研讨,创建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这三种识字方法从形式上来看,它们都继承了传统“三、百、千”的韵语形式;从汉字的构字规律来看,这三种识字方法在选字方面比“三、百、千”等韵语识字教材更符合构字规律,先教独体字,再教合体字。[3]

(三)儿歌识字是对古今韵语识字的继承

从前人韵语教学的方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识字教学的经验:第一,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方法;第二,识字与学知识并进;第三,采用句式整齐的韵语来作为识字的载体。

本文中提到的儿歌识字教学法也是韵语识字教学法的一种。这种方法是借鉴了古今韵语识字的经验,采用儿歌的形式来编写识字课本的一种识字方法。在教学中,采取“整体认读”“快速识字”“循环往复”等方法,寓学于玩,循序渐进,让儿童在背读儿歌中学字学词,在学字学词中学知识,引导儿童提前进入阅读阶段。

二、儿歌识字教学法的优势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传统的识字教学不能合理地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现在的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以教为辅,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探求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4]儿歌识字是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

儿童时期是人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接触的语言环境对其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5]儿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儿童接受儿歌的语言比接受普通语言更容易、更感兴趣。比如儿童会背并且看过“东方红,太阳升”这样的诗句,以后再看到其中的某个字或词时,自然会想到“东方红,太阳升”,并且由此判断出这个字或词的读音。

(二)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一些较复杂的字仅靠死记硬背是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将儿歌与识字结合起来,形与意的理解巧妙地融于其中,使识字有了浓郁的文化环境,同时使学生对识字产生无限兴趣。例如,学“春、夏、秋、冬”这四个字时,可编成儿歌“三人同日去看花,百日朋友是一家,禾火二字平头坐,夕阳桥下两个瓜”。

(三)增强儿童学习语文的审美情趣

儿歌识字教学操作简单,同时,儿歌识字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情节,故事或典故,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思想情操。此外,通过按照儿歌内容设计一系列优美、明快的识字舞鹤识字操,让学生在唱歌,跳舞,做操等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授《风光好》时,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山上白云飘飘,山下流水跳跳,林中鸟儿叫叫,河边马儿跑跑,山村风光真好,大家拍手笑笑。使孩子们在热情欢快的诵记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奇特与美丽。

三、儿歌在识字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尤为重要。“教师的水平和识字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重要条件。据在不同类型的学校调查,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下面是儿歌识字教学方法的具体方法:

1.汉语拼音教学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在识字教学中起到“拐杖”的作用,正确的处理好拼音与识汉字的关系,是顺利完成识字任务的重要前提。在儿歌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拼音教材的特点,采用编写儿歌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遵循“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的原则,一组一组进行整体认读,采用口读,脑想,手比划等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声母、韵母特点,编成儿歌,帮助学生记忆。如在学习声韵母时,我们可以编写声韵歌:像个6字bbb,6字反写ddd,扁扁嘴巴eee,圆圆嘴巴ooo等。直呼音节歌:声母做支架,韵母跟着发,声韵一口气,千万别分家。上课时,教师可先泛读或让学生跟磁带读,让学生读准每个音,不做过多的讲解,只需学生能熟练认读声韵母,不要求熟练掌握拼读。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巩固拼读,在学字过程中达到熟练地程度。

2.童谣识字教学

儿歌识字是按照“基本字”、“常用字”、“次常用字”的顺序进行教学的。在学习基本字之前,先要学习汉字的笔画名称。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仍然可以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笔画名称,让学生在愉快的诵读中掌握它。如:竖横钩,竖提竖折,竖弯钩。

掌握笔画的名称后,接下来就进入识字教学阶段。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坚持“整体认读”的原则。儿歌识字采取整体认读的方法,引导儿童在念背儿歌中学句学词,在学句学词中自由认字。例如对于杨树、柏树、松树等八种树的归类学习中,我们可以编写这样一首儿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边疆。在这个归类识字中,我们不是先教“杨”,后教“榕”,再教“梧桐”;也不是先教“枫”,后教“松”,或先教“柏”,后教“桦”,而是在儿童熟记这首儿歌的基础上,整体接受整首歌词,整体识读“杨树”、“榕树”、“梧桐树”等词语,由这些表示树木名称的词带出生字“杨”、“柏”、“松”等,这些字都具有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右半部分多数能起表音作用。[6]通过对生字音、形、义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汉字本身的特点及构字规律。我们通过汉语拼音来有节奏地朗读每篇儿歌,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熟练朗读和背诵。然后,再认读单个的汉字。最后,我们辨析同音字、形近字。

儿歌识字的新授课可以采取下列模式:想——听——看——念——背——练。通过“想”,设“愤”和“悱”的氛围,发展儿童思维,激发儿童兴趣。在此基础上听录音,听教师演唱,看整首儿歌及重点词语,先念后背,然后通过说、唱等形式巩固练习。

小学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搞好识字教学,就能够有利于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能力和素质。儿歌识字教学法是在课堂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众多教学法的一种,它琅琅上口、喜闻乐见的儿歌为识字载体进行识字,旨在寻求一种科学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常用汉字,提前进入阅读。事实上,教学方法是五彩缤纷的。教学内容不同、课型不同、教师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学环境条件不同,教学方法就可能不同。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创造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参考文献

[1]张凤麟.谈集中识字教学.[J].汉语学习,1997.6.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14.

[3]戴汝潜.识字教育科学论文集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王耘,叶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6]集中识字教学论文集(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7]蔡明英.儿歌识字教学法初探[D].[硕士学士论文].武汉: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尚伟伟女1987年河南省许昌市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