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吴晓梅

吴晓梅(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广东汕尾516600)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62-01

摘要:本文从一线语文教师的角度,以具体的教学实例,切实谈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的心得体会:一、明确观念、精心备课、简要讲解;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效率;备课;教学模式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教学要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以人为本,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广大的一线教师又不得不背负升学、高考的巨大压力。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到新课程改革大力推动下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似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教学生的”和“考学生的”这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当然,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不回避矛盾,化解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要解决好这个矛盾,首先就应该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出发。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明确观念、精心备课、简要讲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讲完一堂语文课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减少“无用”的话,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语文原本就博大精深,完全可以上天入地,再加上相关的政史地知识,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对于老师来说毫无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一节课,我们到底该讲多少?

以《荷塘月色》为例,这样一篇文不甚深的经典美文,可以谈语言之美,可以讲写景抒情,还可以讲解散文的鉴赏等等。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将备课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全都滔滔不绝地灌输给学生,讲完后还担心哪里没讲到,下节课继续?

在笔者看来,大可不必这样。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与其让学生面对一大堆混乱的知识手足无措,不如一节课学一点,日积月累,自然融会贯通。所以笔者在讲解本文时,首先抓住文章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写的是荷塘和月色,还是荷塘的月色?以此为出发点,带领学生去领悟散文之美,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文章,品语言,评文段,完成一次“读、品、评”的散文奖赏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集中而单一,自然讲得也就少了,让学生学的时间相应的也就多了。

当然讲得少并不代表什么也不讲,更不代表不负责任地乱讲。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做到心中有数,对所讲课文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也就是要求教师有高质量的备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粤教版为例,课改后,课本分为必修、选修两大部分,共12个模块。如何在三年的时间内学完并留出合理的时间复习备考,原本就存在一个筛选的过程,教师讲什么,这首先是值得每一个一线教师去思考、准备的,并不能说选得多了,讲的也就应该多了。其实,教材的丰富,是为了提供给广大师生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一个更丰富的语文世界,而不是让师生在这其中疲于应付,一篇接一篇地被动学习。

可见,教师不光要懂得一节课讲的内容适可而止,更应该要有大局观念,从宏观上去把握一个学期应该完成哪些文章的教学,哪些知识点的构建,甚至能够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有意识地去增加或删减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广东地区,初中语文是淡化语法教学的。但学生不了解不懂语法,高中阶段的文言文、病句改错,及至诗歌鉴赏和写作都是无法顺利进行的。所以学生进入高一古文单元前,笔者常常要拿出6节课左右的时间来讲解基础的语法知识,如单句的结构,介词、连词、副词的作用及区别等。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我还在课堂上规定:课内外注释有的,老师不重复;查阅工具书可以解决的,老师不讲解;同学学不懂的,老师一定解释;同学做错了的题,老师一定纠正。以此来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少讲废话,同时让学生主动去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由等老师讲解到自主学习,由“懒老师”带出“勤快的学生”。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课堂时间

一堂课,老师讲的少了,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方式,它不但脱离了教学的实际,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我们应该懂得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将语文相关问题在课堂解决,切实缓解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无疑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一堂课无论怎么改,都应该遵循语文学习的这个规律,单一的教师授课,只解决了“听”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加入其它环节,来强化学习的效果。所以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以诱导为主,让学生来“说”,让学生来点评同学的回答,倾“听”别人的理解。一旦达成了知识上的共识,不妨当堂做上几道题试一试;遇上好的文章,要带着学生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作为教师,不要急着将一个所谓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更不要害怕学生的答非所问。课堂45分钟,就是一个语文的魔方,可以在你的主持下,有读、有写、有听、有说,变幻出一场语文的盛宴,而学生就是赴宴者。他们沉浸其中,方能领悟语文的美妙之处。

以戏剧单元的《雷雨》为例。本文作为戏剧单元的典范之作,完全可以通过它帮助学生建立对戏剧常识性的了解和鉴赏评价。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理解不了,也就是“入不了戏”,更说不上鉴赏了。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讨论+写作”的教学模式。先组织学生看电影《雷雨》,以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入戏,看完戏后拿出半节课来让学生谈印象最深的地方,进而引导他们体会“何谓戏剧冲突”、“三一律”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最后要求学生以200字左右写出一个简要的戏剧评论,这样做既帮助学生完善了鉴赏过程,又培养了其文字表达能力。尽管花费了5个课时,但为后面单纯的戏剧知识讲解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取得较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要注意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但不能一味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对于语文课堂来说,课件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情趣。像小说鉴赏、诗歌鉴赏这些高难度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顺利完成。不过也要注意到课件制作的内容是预设的,答案是特定的,这需要教师事先做好充足的引导,否则只会局限学生的思维,而且课件增添的东西过多,会让学生在眼花缭乱之余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所以教师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快捷便利的备课的同时,对课件不能只是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需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好的课件首先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样才可以在其帮助下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里所说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将课堂组织地多样一点、热闹一点,或是否用到了多媒体技术,更不能机械性地理解为每节课必须包括几个环节,讲多少分钟等,而应该是切合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该讲则讲,该练则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可忘记,一切形式都应为内容服务,好的教学模式是不定的,但好的教学效果却是一定的,那就是让学生在有效地时间内学到知识。所以,笔者一向主张,语文知识的引导一定要在课内解决,每节课必有所得;同时语文的学习又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师要能在课堂上为学生打开学好语文的大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自主积累,用语文的心灵去观照大千世界,让周围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之不竭的源泉。

总之,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寓教于乐,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知识面前变得自信和快乐起来,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课改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课程改革执行者的人民教师,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