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改善0-3岁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温针灸改善0-3岁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张丽丽1孙秀莲2赵斌1潘勇1

张丽丽1孙秀莲2赵斌1潘勇1(1贵州省遵义荣誉军人康复医院563000;2山东省寿光市妇女儿童医院262700)

【摘要】目的通过温针灸改善0-3岁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便于为脑瘫患儿的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方法在我院住院治疗的0-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瘫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法。通过GMFM-66评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脑瘫患儿经过三个月的治疗,GMFM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温针灸可以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GMFM评分,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关键词】温针灸小儿脑瘫痉挛粗大运动功能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在脑瘫的临床治疗实践中,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温针灸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2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0-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1],有明显痉挛型的表现: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联合反应、偏瘫步态等。按照入院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9-36月,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8―36月。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运动治疗、针灸及按摩推拿治疗等。对照组取穴:主穴以督脉穴为主,醒脑开窍:取百会、四神聪、玉枕、风府、人中等穴位同时配以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平衡区)。配穴: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承山、太冲等,常规皮肤消毒后,用26号1~3寸不锈钢毫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治疗组取穴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体针加用温针灸法,操作方法是:毫针刺入皮肤,运针得气后,将长约2cm艾柱套在针柄上,艾柱远端离皮肤约2.5cm,在艾柱远端开始点燃,燃尽后去除灰烬并拔针。两组均1次/天,15次为一个疗程,间隔一周后开始下一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后评定结果。

1.3评定方法:全部脑瘫患儿治疗前后均行评估1次,采用GMFM-66量表进行评分。

1.4统计方法: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变化比较运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患儿经过三个月温针灸及常规治疗,运动功能明显改善,GMFM分值从治疗前的39.41±19.79上升到治疗后52.18±15.4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GMFM从治疗前的37.24±11.93上升到治疗后的45.89±9.8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GMFM分值比较

注:治疗前后比较:①t=2.789,P<0.01;②t=3.067,P<0.01;

两组上升幅度比较:③t=2.377,P<0.05

3讨论

CP指从小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多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其中痉挛型脑瘫在小儿脑瘫中所占比例60%-70%。痉挛导致患儿的姿势异常、关节活动受限。而姿势异常和关节活动受限又进一步加重痉挛,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功能受限,使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翻身、爬行、坐、站立和行走等的粗大运动功能明显障碍。

GMFM88评估量表用于测量脑瘫儿童在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或者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应用最广泛的量表。具有等距特性的GMFM66,与GMFM88相较,提高了总分和变化系数的可理解性,能够合理、客观地反映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发育变化。有研究表明[2-3],GMFM66在0-3岁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有良好的反应度和精确度,比GMFM88更有利于康复疗效评定。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属于先天肾气不足、髓海失充、元神失养、窍闭神匿、淤血阻络、神不导气所致。心肾阴虚则大脑发育不良,心肾阳虚则大脑功能低下,肝主筋,肝肾阴虚则筋脉挛缩,屈伸不利,是为硬瘫。故治疗当补益肝肾、健脑益智、通调督脉、疏通经络为原则。传统中医针灸在痉挛型脑瘫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的临床研究资料发现[4],针灸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可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语言功能障碍。在本研究中,应用温针灸改善小儿脑瘫的粗大运动功能,取得不错效果。《素问?举痛论》中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可见艾灸有散寒解痉之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痉挛。温针灸不仅具有针刺疏通经脉、调和营卫气血之作用,同时其艾条的温热之力借助针体传导,直达病所,起到驱除经络内风寒湿邪,疏通经络气血之闭滞,从而使痉挛的肢体筋脉疏通,气血流畅,使患儿肢体、关节得以舒展,运动功能得到改善[5]。

参考文献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王素娟,史惟,廖元贵,等.GMFM66项在0-3岁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6,27(6):530-534.

[3]史惟,廖元贵,王素娟,等.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项的反应度和精确度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0):838―840.

[4]雷爽,马炳祥,李华伟,等.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1,24(1):77-80.

[5]张健,李荃林,陈琦,等.温针灸改善痉挛偏瘫型脑性瘫痪手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1):1046-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