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 2

健康管理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赵芝曹敏

赵芝曹敏(山东省博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博兴2565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270-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神经精神病、慢性肝肾疾病、慢性骨关节病、良性前列腺肥大和先天异常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l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1]。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NCD严重困扰了人们,这些疾病的致残率、致死率都非常高。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2]。我们对辖区内的2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辖区内2008年3月~2012年4月诊断为高血压病的200例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其中男145例,女55例,年龄(73.1±7.1)岁,体重(68.3±10.2)㎏,SBP(148.5±5.9)mmHg,DBP(88.7±7.9)mmHg。

1.2方法所有病人在慢病科建立健康档案,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行为干预方案,包括对药物治疗方案、饮食指导、运动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之后进行定期随访,动态掌握和管理病人的健康状况。在管理效果评估的基础上,与被管理对象共同调整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方案,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跟踪评估、指导和管理过程。对照组实施一般管理,未施加健康干预。

1.3评估指标(1)健康干预前后血压的变化;(2)健康干预前后病人行为的变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均以x-±s,组间行“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干预前后血压、体重的变化干预后SBP(133.4±8.7)mmHg,DBP(77.3±9.4)mmHg,干预后血压明显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高血压病人健康干预前后血压、体重的变化(x-±s)

SBP(mmHg)DBP(mmHg)

干预前148.5±5.988.7±7.9

干预后133.4±8.7*77.3±9.4*

与干预前比较,*P<0.01。

2.2健康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的变化干预后不良生活方式的例数较干预前有明显的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高血压病人健康干预前后不良生活方式的变化(例)

饮酒定期随访高盐摄入不规则服药缺乏运动

干预前1525331734

干预后6*183*14*5*12*

与干预前比较,*P<0.01。

3讨论

高血压病在各种心血管疾中患病率最高,如果不对病人的高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对病人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随着病人血压的增高,可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继发性病变,甚至出现心衰、肾衰、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使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该病已是我国慢性病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升高趋势[3]。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使患者掌握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将血压控制在较为理想的水平,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所采取的健康管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成立高血压俱乐部,定期举办健康教育学习班,通过教育讲座、观看录像光盘和病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形式,使病人掌握高血压的基本知识,认识到高血压并发症的严重性,从而在思想上得到重视。(2)对病人进行定期、规律随访,每月让患者复查血压,评价靶器官的功能,监测并发症。每半年监测一次心电图及尿微量蛋白和肾功能,根据临床情况选做眼底、超声检查。每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饮食及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包括限制含盐高的食物摄入、减少脂肪的摄入,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禁烟,限制饮酒;注意补充钾和钙,增加含钙高的食物。同时要求病人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要坚持不懈、有序的进行锻炼,以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3)用药指导:对患者的用药进行指导,监督患者规律服药。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合并症等指导其正确使用降压药物,强调药物的适应证、合理搭配及个体化用药。

通过对高血压病病人进行健康管理,改变了病人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使病人血压维持在理想的水平,有效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致残率。

参考文献

[1]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慢性病的流行形势和防治对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1):1—3.

[2]骆华伟.慢性心脑血管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9):56—57.

[3]刘秀梅,吴俊杰,段荣梅.高血压病人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J].护理研究,2007,21(21):1915-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