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颅内感染的护理

丁荣

丁荣(黑龙江省建三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1563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1-0314-01

【摘要】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颅神经,故可引起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颅内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颅内感染护理

颅内感染指由某种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脑部炎症的疾病。脑部炎症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

1.凡感染或炎性反应仅累及软脑膜者称为软脑膜炎或脑膜炎。

2.病原体侵犯脑实质引起的炎性反应者称脑炎,无论是脑炎或脑膜炎,在疾病过程中脑膜和脑实质往往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侵犯,因此常有脑膜脑炎之称。

(一)常规护理

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思想及生活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耐心解释用药目的,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活动指导(1)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活动量,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2)保持肢体功能位,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必要时给予营养支持疗法。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按患者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预防呕吐发生。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患者食欲。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每日热卡摄入量,及时给予适当调整。

4.环境病室光线柔和,减少噪音,避免强光刺激,病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高热的护理

1.头置冰袋,物理降温。

2.体温超过39℃给予乙醇擦浴。

3.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4小时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对氧的消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三)抽搐的护理

1.加床档,防止坠床。对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以免发生意外,必要时给镇静剂。

2.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

3.平卧位,头侧向一方,以利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排出,防止吸入性肺炎。

4.保护患者,四肢大关节处用约束带,防止骨折。

(四)日常生活护理

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压疮的发生。注意患者安全,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及舌咬伤。

(五)监测生命体征

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囟门、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六)做好并发症的观察

如患者在治疗中发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前囟饱满、颅缝裂开、呕吐不止、频繁惊厥,应考虑有并发症存在。可作颅骨透照法、头颅CT扫描检查等,以期早确诊,及时处理。

(七)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

做好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八)药物治疗的护理

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不良反应。如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青霉素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输完,防止破坏,影响疗效;高浓度的青霉素须避免渗出血管外,防组织坏死;注意观察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定期作血象检查;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加重脑水肿;保护好血管,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24小时的入水量。

(九)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饮食。

2.日常活动(1)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活动量,烦躁不安的患者要加强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2)保持肢体功能位,进行肢体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

3.医疗护理措施配合(1)严格遵医嘱给抗生素,保证血药浓度。(2)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原则,了解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需要维持药物达到治疗水平、持续治疗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