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文言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从《烛之武退秦师》看文言文教学

齐瑞英

河南商丘市一高语文组齐瑞英

文言教学历来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但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做了一些尝试,那就是把讲授文言基础知识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必修1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左传》中的名篇,烛之武也以退秦师而名扬千古,历来受人推崇。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讲授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句知识;2.培养人文精神,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智慧和胆略,学习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尤其要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我将导语设计为: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即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

接下来,提出线索性的问题,以助学生理清课文:烛之武何许人也?为何退秦师?如何退秦师?结果如何?在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后接着提出问题:1.秦晋为何围郑?2.秦晋两国关系历来很好吗?文中有印证吗?3.烛之武如何智退秦师的?这样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深挖文本,细读文本。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疏通了文意,教师趁势强化重点字词的落实。

高超的语言艺术,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当然教师也同样语言艺术,巧妙地切入也会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我说,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烛之武仅凭一个人的三寸不烂之舌,郑国不动一刀一枪,便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他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后,巧妙小结:秦晋联盟,貌合神离,松散虚幻,缺乏坚实的结盟基础和统一的指挥调度,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巧施离间。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申明围郑损秦,存郑利秦,所以句句打动对方,这是烛之武

辩论语言的魅力所在。

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养成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我又告诉学生《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高明的说辞,历来为人称道,利用多媒体显示《古文观止》编选者的评论“……思之毛骨俱悚,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郑而且戍郑也”。后世多沿用此论,认为秦伯还师是因为烛之武的说辞,但细究之下,我们发现远非如此。提出探讨性的问题,能否把课文题目改为《烛之武悦秦师》?

并让学生读课后题四,吕祖谦在《东莱左传博议》写道: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们认识到因利而合必然也会因利而散。正如丘吉尔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为了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我设计了一道题目:我最欣赏的(最喜爱的、敬佩的、最希望自己成为的)___课堂上同学们发言踊跃,课后仍有不少学生修改自己的作业后,让老师阅读修改,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是我在以前的文言教学中从没有遇到过的情况。

余光中曾说过:“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与浅露。”因此余光中提出“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的主张,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既兼顾文言知识,又能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