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地域背景下的建筑创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江南水乡地域背景下的建筑创作

潘勇辉阮红涛

浙江天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的今天,要做到保持建筑地域风貌特征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又是业内公认必须认真反思和探索的一件大事。湖州地处浙北太湖之滨,境内“阡陌纵横,水网密布”,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如南浔古镇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市镇因水而盛,建筑依水而件,并形成“贴水成街,就水成市”的特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水乡典型的民居形式一二层的院落式住宅,通常以马头墙檐廊为代表特征,布局上因地制宜,相对自由。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如何继承延续水乡建筑风貌,结合我公司这几年的一些项目案例来探讨。

关键词:江南水乡;地域背景;建筑设计;农庄;文化礼堂;创业大厦

1荻港农庄,与周边建筑高度协调统一

全盘继承,从形态、布局、材料上全方位的模仿,这是相对简单的一种设计策略。

1.1工程概况与设计目标

荻港渔庄位于江南水乡古镇湖州市荻港村。渔庄为具有浓郁江南园林气息的浙江省五星级农家乐示范点。荻港渔庄三期项目,位于一、二期建成区域的东北侧,东侧为村庄道路,往北150米为荻港古村落。荻港是典型的江南古村。项目的建筑风格力求与古村的基调相呼应,是谓江南园林之传承,明清建筑之延续。

1.3总体规划

荻港渔庄设计采用江南园林式风格,空间上欲扬先抑、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层次丰富。以三期入口前庭作开篇,蜿蜒前行的水街中庭作高潮,若干的各具风情的小庭院作为润色与补充。游憩道路通而不畅,步移景异,惊喜不断,像一首跌宕起伏的乐章。同时各个庭院通过堆山叠水、奇花异石来打造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图1总平面图

1.4建筑形象

粉墙、黛瓦、人家的江南传统建筑风格。鳞次栉比的瓦屋面为江南滨水地带挥洒上了重重的一墨,光影中的留白即为灵动的马头墙,以写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江南水墨画卷。用传统的马头墙,粉墙黛瓦这些古典元素营造出传统韵味的建筑,用江南水墨画中黑与白的对比处理手法来渲染建筑的色彩。以雕塑的手法将大体量的建筑进行解构,再将各解构的构件进行整合。粉墙黛瓦马头墙等江南建筑元素一一闪现在每个构件中。纯粹、干练、细腻,整幢建筑的印象不再是扭成一团,而更像是一座错落丰富的明清雕塑。传统特色的江南水乡建筑,自然离不开木元素的运用和处理。建筑空间看似随意的空间处理,却暗藏着江南里弄的文化精髓。木元素建筑恰好处在入口东望的视觉焦点,水街的起点,横跨弄堂的马头墙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强化了传统街道的空间肌理。砖构和木构不断变化,展现江南民间的繁华。檐廊的设置使建筑表面产生丰富的阴影和灰空间,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细腻、精致和谦虚。大气的坡屋面和整洁的马头墙纵横交错,结合的恰到好处。以开间为模数进行传统商业街设计,砖柱,层叠的瓦屋顶,衬托商业街的繁华,启发于清明上河图,再现明清街的风情。层层叠叠的瓦屋面,迂回曲折的回廊和大小各异的庭院,勾勒出水乡的空间肌理。柱廊斗拱、木质窗花、白墙黑瓦、高低错落的天际线与水街元素一起演奏出湾湾悠长的江南韵调。放眼望去,每个空间、每个元素似乎都在诉说着江南故事。

2乡村文化礼堂设计

空间布局及材料上连续,在建筑形态上不拘于民居特征,更能与现代生活需要结合。

2.1简介与背景

陈邑村是杭嘉湖平原上典型的农业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区堿面积3.8平蚊公里,周边水网密集。全村农业产业以水产养殖为主,80%以上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业。浙江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这样处于新老交替的村落,旧的秩序已被淘汰,新的秩序在不断摸索中曲折建立,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与问题。建筑基地选址于村中心一块不规整空地,介于逐渐衰败弃用的老村落和规划方整经凑的新农村之间。

2.2概念与肌理

作为一个“粮食、蚕桑、渔业三分天下”的典型窕来村,陈邑村周围河网密布,基塘成片,塘里养鱼,基上种桑,构成了桑基鱼塘的基础。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这种网状肌理被广泛运用,不仅是农业社会的伟大智慧,也是图底关系的优秀实例,对于农村建筑设计有着启发作用。本次设计中,我们提取这种网状肌理,运用到各种功能块中,“肌理”之间功能互相联系,充分互动。希望对这种古老智慧做出现代诠释。

2.3功能组织

确定网状肌理的布局后,充分考虑村民的各种需求,以同样的肌理布置内部功能空间。房间功能为“塘”,半开放的灰空间为“基”,相互渗透联系,以熟悉环境的再造给予村民精神上的归属。

图2鸟瞰图

3环太湖集团创业大厦

呼应当地生活习性的延续,项目在形态、布局上无法延续,如在中心城区的大型公建,可以创造条件满足人们亲水、近水的心理需求。

3.1基地概况

环太湖集团创业大厦选址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分区11#地块,具体位置位于二环西路和红丰西路交叉口,西侧为规划中的新漾公园,南侧为开发区总部经济办公及科技研发办公用地,北侧为已建成的嘉年华国际商务广场,东侧与已建成的移动通信大楼隔路相望。项目净用地面积为21383m2,现状为自然地貌,周边水系众多。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地上45000m2,地下15000m2,主要由业务办公楼、教育培训、餐饮、会议中心、规划展厅、职工活动、信访等功能用房组成。

3.2总平面布局

经分析,2万平米业务办公楼为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二环西路是西南分区的城市主轴线,是城市形象的最直观体现,因此将项目标志性的单体建筑沿二环西路设置。业务办公楼设计为22层近百米高的方塔,像枚城市印章一样深深印在二环西路旁。业务办公楼承担以后开发区管委会行政办公的职能,应具有一定的行政办公建筑特点。因此设计时为突出其特殊地位,以中轴对称布置形式,在其正南面设置市民广场。建筑周边设置水景广场,北面设置绿地广场,形成完整的前中后轴线景观。

以“平地起高台”的设计手法,将配套的餐饮、会议中心、规划展示厅、职工活动布置在用地的西侧。不同的功能区块在平面及高度上加以划分,相互联系又独立成区。考虑到餐饮的特殊性,将餐饮靠北入口设置,既方便对外开放,同时又处于常年下风向位置。职工活动、规划展示厅、会议中心形成空间组合体,布置在南侧,在垂直方向进行叠加,通过室外台阶及斜坡平台联接,形成由地面到四层屋顶的连续性行进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不同高度的观景视角,满足人们登高望远的心理,同时也为西侧新漾公园创造出极佳的观景平台。整个屋顶平台采用覆土种植屋面,这种屋面不仅提供了近3500平米的绿化面积,美化了环境,同时能起到极佳的保温隔热作用,实现“节能、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平台一层为职工活动用房,二层为城市规划展厅,三四层为会议中心。业务办公楼在三层与会议中心通过空中连廊联接,内部使用方便快捷。在高台基座北侧尽端升起12层高的教育培训楼。教育培训楼呈板式,由平台基座升起,南向具有很好的景观视野,同时又靠近北入口,满足对外出租的需要。

3.3生态景观设计

图3鸟瞰图

景观设计秉承“生态、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除水平面上的景观外,我们还提出了立体景观的概念,将平面景观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形成立体空中花园。平面景观主要由用地东北侧的沿路绿化带和西南向的沿河景观带组成。建筑四周每个方位均有不错的景观面。内部平面景观主要集中在用地东侧业务办公楼前后,以业务办公楼为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布置市民广场、水景广场及北侧的绿地广场。市民广场主要为礼仪性的政府广场,可供举办一些小型的聚会使用。水景广场环绕建筑四周,建筑周边架空处理,增强建筑的亲水性。另外东西方向设置两条视觉通廊,以沟通西侧新漾公园与东侧二环西路。

立体景观主要由裙房屋顶花园和业务办公楼空中花园组成。裙房屋顶花园总面积近3500平米,为植草种植屋面,由一层斜坡屋面一直延伸到四层屋顶,其间沿边设置人行台阶,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屋顶绿化不仅仅是为美观,更主要的是生态效益。研究显示,屋顶绿化能使夏季屋顶温度下降20度~30度,节约用地的同时还能吸收大部分的雨水,净化空气。真正实现“节能、生态、环保”理念,同时高低起伏的绿化平台与西侧新漾公园形成互动。另外,我们也将生态景观引入到业务办公大楼内,在大楼内每隔两层设置两层通高的空中花园,4个空中花园改善了塔式办公楼内相对单一的空间格局,为办公人员提供休闲场所,体现人文关怀。这样,在东西向上形成由西侧地面景观新漾公园→中间裙房屋顶花园→东侧高层空中花园的完整的垂直景观系统。

图4效果图

4结语

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应当着重解决江南水乡民居建筑中传统民居建筑优秀精神文化特征流失,以及新造民居建筑形式与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脱节的问题,同时还应当借鉴传统民居建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建造理念,从而实现当代江南水乡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杨.解读江南民居[J].农家之友,2010(5):82-83.

[2]窦飒飒.跟山走、跟水走:江南民居环境意识解读[J].现代装饰:理论,2012(10):123.

[3]韩佳,周越.江南民居美学特征与创新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2(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