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研究

李纾一

李纾一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共融共生,不仅有利于城市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能够保障城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综合功能的延续、城市空间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城市建筑空间、城市交通系统和整合三个核心内容,提出了相关的整合原则与整合方法,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论证,希望为促进新的城市建筑和交通发展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建筑空间;城市交通空间;城市交通系统

前言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交通环境脆弱,路网通行效率下降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居民的出行。与此同时,城市建筑建设方面规划布局不合理、建筑功能单一等问题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充分挖掘建筑空间的潜力,使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

1.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整合概述1.1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交通状况的压力不断增大,主要原因有建筑之间的可达性差、交通流畅性差、人行、自行车与机动交通混行、交通换乘体系不健全等。对于城市建筑空间来说,城市建筑空间开放层次上的不足,使得城市空间发展不成体系化,城市化大规模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发展不得不向空中、地下发展来解决相关矛盾[1]。此外,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是城市技术水平的外在表现,同时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又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表明了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1.2城市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原则(1)互动性原则建筑与交通空间的整合的互动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功能之间的兼容、功能之间的激发以及功能运作时间的互补,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功能兼容是指功能相互之间不会干扰;功能激发是指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和兼容,能够产生“集聚效应”;运作时间的互补是指两者的整合要注重全时化组织观念(2)不定性原则不定性原则是指用一种富于弹性的、可变化的方式来发展事物,主要包括空间的不定性,在两者的整合中空间的的围合应灵活、不封闭,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尺度的不定性,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整合两者的空间应根据人们的需求来衔接空间尺度。

(3)人性化原则交通与建筑的整合应表现出对人的关怀:方便人们的多种需求、塑造连续流动的城市交通环境、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层次分明的环境识别系统。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整合空间区域内的人的行为心理,体现“以人为本”。

2.促进城市交通与建筑空间整合的对策实现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空间整合的协调发展,将涉及到各种利益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与协调,需要协调好多方面利益。

2.1实行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综合一体化规划城市规划本质上是通过规划城市空间的未来布局,控制资源的空间配置形态和影响人们活动空间分布,而对各个利益主体关系进行事先协调的空间结构规范。城市规划不是单纯的物质空间设计,而是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的综合协调安排,它对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空间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因此,必须进行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土地使用的综合一体化规划。特别是对交通沿线土地的开发类型、规模和强度等要做出详细、科学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去实施。同时,一体化规划要体现出明确、良好的规划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空间的协调发展[2]。

2.2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尽管城市交通与建筑空间整合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因城市交通用地与商业开发用地的性质不同而分别归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如在市发改委,交通建设项目由基础设施处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由固定资产投资处管理。而在市国土局,城市交通建设项目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则分属土地使用处和土地市场处管理。这就需要沟通与协调不同职能部门,但这种沟通与协调往往缺乏效率,增加了项目审批的时间成本。因此,应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如联合办公机制等,尽可能减少协调的成本。

2.3把握城市交通与城市建筑的建设时机和时序城市规划本身可以是静态设计,但城市交通建设和建筑空间建设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种规划实施的动态属性增加了实现建筑与交通协调发展的难度。因此,在实施建筑开发与交通空间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交通建设的时机和时序问题。

3.实例分析如我国某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也出现了多样化,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也在稳定增长,城市整体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随着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和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对城市空间的演化规模和空间布局结构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1)整合对空间结构的影响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加快和交通方式的优化,城市交通可达性不断得到改善,从而促进了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展。城市早期的道路系统呈“棋盘+放射”状结构,经过长期的建设,一批环路和放射状道路又相继建成。引导着城市的城市建筑空间不断向外呈同心圆方式扩展。并且城市交通线路的不断扩张,城市交通路网系统呈典型的“棋盘+环形+放射”结构,这种结构促使城市建筑空间从内向外逐渐连续扩展,表现为同心圆的演化方式。

(2)整合后对交通空间的影响城市建筑空间规模的增大,会使居民的出行距离相应延长。这样,居民对速度快、容量大、方便、舒适的交通方式的需求就会增加。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大容量快速公交、地铁以及私人小汽车等,正说明了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对城市交通方式产生了显著影响。从整体来看,城市建筑空间布局属于单中心的结构,中心区的各项功能过度密集,人口与就业密度非常高。而从市中心向外,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都逐渐下降。尽管近年来在近郊建设了许多大型的居住小区,但由于缺乏用地功能的综合配置,这些小区往往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而成为功能单一的“睡城”。在这些小区居住的人大都还在市内上班,因此,导致日常交通的向心特性非常突出,潮汐式的交通客流是这种空间布局结构的突出特点。

这种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表现在[3]:第一,高度集中的客流分布适合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公交系统,能促进公交方式使用比重的增加。而近年来城市公共电汽车和大容量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交比重的不断增加,都验证了这种影响的存在。第二,集中就业会使出行距离增加,从而,速度慢的交通方式比重将减少。而城市自行车交通方式逐渐减少的趋势,正是因为大量居民向郊外迁移,但他们仍在市内就业,导致了速度慢的交通方式向快速交通方式的转移。这同样证实了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4.结语总的来说,城市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整合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两者的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充分挖掘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的潜力,而且有利于人流、车流在城市建筑与交通系统中的有序流通和疏散。在整合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设计依据,体现人性化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整合策略。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才能实现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1]王靖阳等.关于城市公共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建设的思考[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2(02):99-100.[2]李斌.建筑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系统立体化衔接空间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6.01.[3]毛蒋兴,阎小培.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关系研究[J].规划师,2013(7):7~9.作者简介:李纾一(1987.2—),女,广西南宁人,助理规划师,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