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论儒家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马建新马恒民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本主义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11)12-0024-04

我国古代自西周始,人本理念始终处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大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其中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所谓人本,儒家认为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的价值,这一思想也是儒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发掘儒家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闪光点,对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维护能力,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的人本思想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想基础

儒家思想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类看成是一种存在,在自然和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儒家的人本理念突出人的主体性,这一思想也为心理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孝经•圣治》中讲到孔子曾经对曾子说过“天地之性人为贵”。事实上,天地当时在人们心中是十分强大的力量,而孔子将人与天地等齐相论,充分显示出人在他心中的重要性。而最能反映孔子重视人的思想,莫过于他对神人关系的界定和对人兽本质的理解上。

孔子对神人关系的界定,强调了生命意义在于“现实”,强调了人的主体自觉性和能动性。一个人只有将自己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可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会形成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追求现实世界幸福与安康。而按照现代心理健康标准,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方面,孔子对“天”与“天命”持敬畏态度。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P26孔子被困于匡时,也曾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2]认为自己担负着继承古代文化的使命,而这种使命是上天赋予的,坚信自己不会有危难。对天的敬畏使孔子对祭祀表现出相当的虔诚,正如《论语•八佾》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1]P27。但孔子之“天”与殷人之“天”已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殷人之“天”是有人格意识的自然神,而孔子之“天”则是更多地强调一种客观实在,他对“天”与“天命”的敬畏则表现为对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孔子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重人重民思想,对天道鬼神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对神事不轻易发表意见,《论语•述而》中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更重要的是,他把人放在比鬼神更重要的地位,更关心人的现世生活。所以,当孔子的学生问及鬼神之事,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3]P25。

对于人兽本质的理解上,儒家将是否具备“仁义”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论语•微子》中孔子说:“鸟兽不可同群”,原因是人与鸟兽有根本不同的本质。那么,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认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4]天地自然之道是阴阳刚柔,阴阳刚柔的对立统一构成自然的本质。人之道是仁义,仁义的对立统一构成人的本质。何谓仁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5]P149。仁是一切美好道德品质的总称,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而爱父母兄弟则是根本,故《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P48。将这种敬爱父母的仁爱之心,由近及远,推及他人,众施于万物,这就是仁。反过来说,“仁者人也”,人之为人就是因其具备了仁爱之心,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便不能称为人。“义者宜也”,人的行为要适合事宜,是行为的节制机制,它引导人向善的方向、遏制人向恶的方向发展,通过义的节制作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范围。

孟子也强调人与禽兽存在本质差异。他曾向人发问:“犬之性尤牛之性,牛之性尤人之性与?”[3]P103。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与牛和狗的本性是根本不同的,岂可相提并论。荀子更明确指出了人相对于一般动物的高贵之处,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6]儒家的人性思想是把人视为万物之首,体现了儒家学说以人为本的思想。

儒家思想关于人神关系、人兽关系的界定,确立了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有利于人类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前提。对于高校来说,教育者应该认识到,教育人的问题实质应该是关于人如何存在、如何去探寻和建构生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在于对人的关注,它必须融入学生的成长、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大学生只有懂得人是万物之灵,才会奋发进取;只有懂得自己不是神,才会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学会悦纳自我和接受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只有认清自己非兽,用礼义廉耻来规范自身行为,才能传承人类社会文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纵观古今中外,心理疾患者或许都是因为在人神关系、人兽关系的界定上出了问题。屈原面对楚国的衰落,忧国忧民,投江自杀,酿成人生悲剧。而孔老夫子同样面临的是个败坏之世,却能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给后人留下无穷的精神财富。

二、对高校教育者的启示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儒家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集中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上,认可并维护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人的主体地位的思想理应成为以人为本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前提和条件。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判断和选择,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互动,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要尊重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让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充分地认识自我,进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再次,要努力营造双向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并在运作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决定权和选择权。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当前,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多,所以自觉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尤为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事,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对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团结、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宽松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获得相对于其自身而言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上。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确立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目标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和基本依据,是正确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也是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即及时发现并科学地矫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科学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中级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即通过对大学生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他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大学生的知、情、意、行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保持和谐的适应关系,从而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高级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第二,创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创建班级、院(系)和学校分工合理,覆盖全校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信息畅通,服务到位,支持有力,干预及时。学校应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处理好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与心理咨询二者之间的关系。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筛查、干预机制,并负责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指挥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在各院(系)设立心理辅导站,配备心理辅导员专门负责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反馈信息为主,定期将表现异常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报。同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成立心理协会,学生会设立心理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寝室设立心灵使者。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第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各高校要尽可能地拓宽各种途径和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开设心理卫生课,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心理卫生常识课。尽管还存在不足,但课程开设的意义和效果已逐渐显现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中去,与其它学科有机结合也是以人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还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另外,还可以开展行为活动训练,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措施,如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引导学生自发开展有益心理健康的文体活动,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举办各种讨论性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心理热线电话和网上论坛等。

三、对大学生自身的启示

1.加强道德修养,合理调适自己的心态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坦荡、达观,无论得意或困惑,都能做到俯仰无愧;小人常为名利所绊,患得患失,所以悲切、忧愁。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有一个快乐的心境,加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个体修养与心理和知识相互统一的朴素思想。“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P47即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说明了人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诚意和明理之上。“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3]P47意思是说:有钱人,总是会用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则是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自然身体舒泰了。强调了个体道德修养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

因此,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的个性修养。脚踏实地地搞好自己的学习,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不断反省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逐渐具有意志坚强、豁达乐观、藐视困难、严于律己、勇往直前的良好个性。以正确稳定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梳理自己的心境,做一个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身心健康的人。

2.学会控制不合理欲望,维护心理平衡

孔子把修身与保持心理平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愤嚏,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3]P48这里的“愤嚏”、“恐惧”、“好乐”、“忧患”属于固有的心理体验,一旦产生了这些情感而没有觉察,便会有欲望和情感冲动,如果顺其发展,就必然心理失衡。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与过度的欲望有关,如生活中物质需要过度膨胀、学习中目标过大、对未来职业定位过高等,这些都使人会产生沮丧、嫉妒、怨天尤人等不平衡的心态。如果他们不去主动反思原因、不知如何改善自己以保持最佳心境,就会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要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奋斗目标。不能盲目攀比,好高骛远,迷失自我。要学会扬长避短,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既不苛求自己,也不放纵自己。心平气和地看待成败,勇敢地接纳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处于适度的平衡状态。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控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

当然,大学生也不能无视各种挑战和压力,把自己封闭起来,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以使自己内心获得一时的宁静和解脱。如何理性地面对挑战和竞争呢?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每天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要快乐地接受自己取得的成绩,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悦纳自我,完善和提高自我。既不“嫉贤妒能”,又不“妄自菲薄”,学会维护和及时调整内在的心理平衡,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检查来改正缺点,巩固优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3.培养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适应能力差和抗挫折能力差是导致大学生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教育。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方面,我们认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要能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孔子将“乐”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而且极力培养弟子的乐观生活态度。他说:“仁者不忧。”又说:“君子不忧不惧。”将“乐”视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者、是否是君子的行为标准之一,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正是由于孔子的言传身教,其弟子颜回才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5]P91。在对于自身的接受力方面,孔子不仅主张看到并容忍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且更进一步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可见,孔子对待自身的态度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包含着积极进取精神。在对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言外之意就是,遇到冷遇、遭到挫折要能坦然接受而不要愤愤不平、耿耿于怀。特别可贵的是他对待怨恨主张“以直报怨”,坚持用公平正直来报答。

当今的大学生要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P110的思想境界和心态去看待困难和挫折,以较强的忍耐力,不怕困难,直视困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自己或与他人合作来共同战胜困难。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大学生自己学会不断调适、维护自己的心理,从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去发展、完善和提高自己。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吸纳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精华,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幸福快乐的对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87.

[3]孟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十三经•周易说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53.

[5]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荀子.荀子王制[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