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普外科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钟若雷

钟若雷(湖北省武汉市第六医院430015)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院行普外科手术病例4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6%,患者的年龄≥60岁,伴有肥胖和糖尿病,手术时间≥3h,手术方式为非清洁手术,切口类型为Ⅱ-Ⅲ型,切口未冲洗,引流管数量≥2个均会使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较多,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生切口感染,发生切口感染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可有效促进感染切口的愈合。

【关键词】普外科切口感染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299-02

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在医院外科感染发生率可超过40%,在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也可达到14.02%[1]。其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伤口愈合延迟,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为研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我院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1月在行普外科手术病例4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11月在行普外科手术病例480例,其中男368例,女112例,年龄14-87岁,平均年龄(32.8±12.8)岁,手术原因:112例腹部外伤,187例阑尾炎手术,98例肝胆管结石,45例胃癌,38例腹股沟氙。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相关标准[2]。

1.2方法

对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年龄、是否伴有糖尿病和肥胖、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切口冲洗情况、引流管数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调查。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统计调查显示,本组3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6%,患者的年龄≥60岁,伴有肥胖和糖尿病,手术时间≥3h,手术方式为非清洁手术,切口类型为Ⅱ-Ⅲ型,切口未冲洗,引流管数量≥2个均会使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讨论

3.1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通过本组资料研究显示,本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6.46%,与文献报道[3]基本一致。其中年龄≥60岁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很可能是由于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其机体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免疫抵抗能力与组织愈合能力均下降;肥胖患者由于其切口部位很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坏死以及液体聚集,因此容易引发感染;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会下降,且糖尿病会使纤维母细胞减少,并抑制肉芽形成,从而影响切口的愈合。另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很容易引发水肿,促进细菌生长,造成切口裂开并引发感染[4];手术时间≥3h引发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主要是由于进行手术时降落在手术区的细菌数每小时可达3.5×104-6×104个,而手术时间越长,暴露切口的时间越长,空气以及切口附近汗腺排出的细菌污染切口引发切口感染的概率越大;非清洁手术以及切口未冲洗均会大大增加细菌进入切口的机会,因此十分容易引发切口感染;Ⅱ-Ⅲ型切口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Ⅰ型切口,Ⅰ型切口为清洁切口,其感染多为外源性的,主要来自于手术室环境、医护人员呼吸道以及未严格灭菌的器械等,Ⅱ-Ⅲ型切口为清洁-污染切口,切口感染多为内源性的,主要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腹腔以及盆腔的感染性渗液等[5],其切口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切口感染率会显著升高;而引流管数量过多,会增加引流液对各层组织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且切口的引流物会影响切口的愈合,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概率。

3.2预防处理措施

为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手术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牵拉以及游离脂肪层;缝合脂肪层前要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以减少脱落脂肪组织以及游离细菌停留在切口附近,缝合切口可使用吸收缝线,可在皮下脂肪层放置皮片进行引流,视患者的切口情况以及引流量的多少,通常术后2天即可拔除皮片。由于控制普外科伤口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术中所发生的内源性感染,因此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建议术前和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是控制切口感染的关键环节,针对患者的手术部位,尽可能使用窄谱的抗生素,同时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有效降低术后发生切口感染。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可先使用生理盐水类似静脉输液的方式对切口进行冲洗,早期发现时及时进行切口引流是比较合理的处理方法,及时进行引流可以有效避免切口全层感染或者全段感染;若出现肌层或者腱膜层感染,可在术后7天左右清除缝合线,通常不会发生切口裂开,及时进行细菌培养,筛选出敏感抗生素进行有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可有效治疗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6]。

参考文献

[1]缪连彬.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12):1618.

[2]李晋,施有海,赵怀辉.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分析与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97-98.

[3]郭慧荣,颜萍,李晓燕.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状况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0,25(16):88-89.

[4]黄琼.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2B):64-65.

[5]柳铭.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09,4(2a):23.

[6]黄永坤.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28):6076-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