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患者28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口腔修复患者280例临床分析

王少华

王少华

(江苏省常州市口腔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口腔修复患者中,分析其牙体及牙列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其修复情况,为牙齿的损伤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指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案例,回顾分析其临床信息资料,探究在口腔修复患者中,分析其牙体及牙列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其修复情况,为牙齿的损伤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指导。结果:通过对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的回顾分析可发现,在牙齿缺失及缺损人群方面,其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其中35岁以下病人中,有62例(22.14%)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35~65岁间的人群中,有153例(54.65%)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65岁以上人群中,有65例(23.21%)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在牙齿损伤部位方面,有118例(42.14%)病人为上颌损伤,有85例(30.36%)病人为下颌损伤,另外有77例(27.50%)病人为上颌和下颌同时损伤;在牙齿修复状况类型方面,有81例(28.93%)病人为铸造支架义齿,有78例(27.86%)病人为铰连式义齿,有72例(25.71%)病人为金属烤瓷联合全冠,此三种为主要修复类型,其他修复类型占到17.50%。在口腔修复病人的年龄、修复部位,及修复类型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牙齿损伤的主要类型有牙列缺损及缺失,以及牙体缺损等,而牙体及牙列的损伤,与病人的年龄存在明显的联系,同时其修复部位也主要在上颌,因此加大对口腔修复的临床分析,对于有效防控和治疗牙齿疾病,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口腔;修复;患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236-02

下文将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口腔修复患者中,分析其牙体及牙列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其修复情况,为牙齿的损伤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指导。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案例。其中有女性病人135例,男性病人145例,病人年龄从19~75岁不等,平均年龄(45.3±5.2)岁。全部280例病人均实施口腔修复治疗方式,并圆满完成治疗。

1.2治疗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案例,回顾分析其临床信息资料,探究在口腔修复患者中,分析其牙体及牙列损伤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其修复情况,为牙齿的损伤的后续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1.3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真实原始数据及平均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为存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的回顾分析可发现,在牙齿缺失及缺损人群方面,其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其中35岁以下病人中,有62例(22.14%)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35~65岁间的人群中,有153例(54.65%)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65岁以上人群中,有65例(23.21%)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在牙齿损伤部位方面,有118例(42.14%)病人为上颌损伤,有85例(30.36%)病人为下颌损伤,另外有77例(27.50%)病人为上颌和下颌同时损伤;在牙齿修复状况类型方面,有81例(28.93%)病人为铸造支架义齿,有78例(27.86%)病人为铰连式义齿,有72例(25.71%)病人为金属烤瓷联合全冠,此三种为主要修复类型,其他修复类型占到17.50%。在口腔修复病人的年龄、修复部位,及修复类型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口腔疾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临床病症,由于人们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等众多因素,该病的发生情况,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口腔疾病的类型中,其主要以牙列的缺损及损失,以及牙体的缺损最为广泛,此类牙科疾病,对于病人的发音,及咀嚼等动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牙病发作时,其还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因而该病严重的威胁着病人的身体健康安全,及阻碍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对该病临床特特点的分析,对于指导其后续的有效治疗,有着重要作用[1]。当前在牙科类疾病的诊治中,主要采用口腔修复的治疗方式,其具有一定的效果,然而要想进一步提升其修复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人工口腔修复方式对病人实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不仅有效的恢复了病人的咀嚼和言语功能,还通过牙齿的有效修复,提升病人的外在形象,缓解了其焦虑、抑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极大的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2]。此外,本研究对口腔修复临床特特征的分析研究,对于总结有效的牙科疾病的防控知识,减少牙科疾病的发生率,指导牙科疾病的有效治疗,提升其治疗效果等,有着深远意义[3]。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280例口腔修复病人的临床信息资料的回顾分析可发现,在牙齿缺失及缺损人群方面,其与年龄有着明显的关系,其中35岁以下病人中,有62例(22.14%)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35~65岁间的人群中,有153例(54.65%)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65岁以上人群中,有65例(23.21%)病人存在牙体或牙列的损伤;在牙齿损伤部位方面,有118例(42.14%)病人为上颌损伤,有85例(30.36%)病人为下颌损伤,另外有77例(27.50%)病人为上颌和下颌同时损伤;在牙齿修复状况类型方面,有81例(28.93%)病人为铸造支架义齿,有78例(27.86%)病人为铰连式义齿,有72例(25.71%)病人为金属烤瓷联合全冠,此三种为主要修复类型,其他修复类型占到17.50%。由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牙齿损伤的主要类型有牙列缺损及缺失,以及牙体缺损等,而牙体及牙列的损伤,与病人的年龄存在明显的联系,其中以35~65年龄段人群为牙科疾病高发人群。同时在修复部位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牙科病人的主要修复部位在上颌,其次为下颌。此外,在修复状况方面,其口腔修复的主要类型是金属烤瓷联合全冠、铰连式义齿,以及铸造支架义齿,此三种类型占据口腔修复类型的八成以上[4]。因此通过对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分析,对于有效防控及治疗牙科疾病,有着积极价值[5]。

【参考文献】

[1]崔海华.微小型数字化口腔测量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15-17.

[2]李向佳.口腔修复体多轴数控铣削刀轨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20-22.

[3]赵文菲.老年口腔修复患者23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09):127-128.

[4]荆蕾蕾,李文晋.口腔修复患者300例临床分析[J].健康之路,2015,(09):276.

[5]冷勇.上颌骨缺损赝复体修复固位形式初探[D].大连医科大学,2012: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