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建筑走向健康建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从绿色建筑走向健康建筑

汪安安1李阳

1.武汉中建壹品置业有限公司43004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建筑最新发展的趋势,提出根据现有国情,绿色建筑将逐步向健康建筑这一新方向发展。简单回顾了绿色建筑的形成与发展,简单梳理了健康建筑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表达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提出健康建筑应是未来绿色建筑体系以及节能措施的重要补充与发展。

关键词:健康建筑;健康住宅;绿色建筑;WELL标准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健康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建筑领域出发,室内空气污染、环境舒适度差、适老性不足、儿童活动场地以及运动场地不足引起的不健康因素逐渐凸显。2016年3月,国务院发文确定了“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八字方针,这一新的方针动向与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arcusVitruviusPollio)提出的“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只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建筑技术已经大幅进步,对于建造的基本结构安全已经不需要过多担心,不再拘泥于普通层面上的技术细节,转而思考由时代发展伴随产生的人性需求。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它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贴切而直观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1]。建筑对于建设来说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获取建筑所形成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对建筑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追求,绿色建筑是在环保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人们在生活中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具体体现,绿色建筑注重的是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其目的是建造一个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健康、适用和高效。

2健康建筑的研究进展

人类对于健康建筑的关注,始于大量的居住建筑。国际上从1939年的《雅典宪章》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好居住、工作、交通等问题开始,到1981年的《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应进入环境健康时代,建筑界开始将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居住与健康”上[2]。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广泛开展了居住与健康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课题中健康是最为核心性的研究内容。为了解决居住健康问题,美国与1992年设立国家健康住宅中心。日本也在这一时期推广健康住宅,并出版了《健康住宅宣言》和《环境共生住宅》。

梳理这一时期的研究发现,欧美国家对于环境卫生及健康建筑这门新兴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几乎每年都有健康建筑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我国学者也有参加。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室内空气品质与建筑从材料方面,提出的对策有强化通风、污染源控制和空气净化等。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健康建筑的概念以及健康住宅的15项标准,健康建筑除了无害的建筑材料外,还应在全生命周期内促进居住者的健康舒适与工作效率。提出“健康住宅”就是“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3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

健康建筑就是建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消费水平层面来看,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有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健康建筑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

3.1人们对于健康建筑的需求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雾霾,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对于无持续正压送风的建筑,室外颗粒(PM2.5)可以穿透围护结构的缝隙进入室内,室内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增强外窗气密性、增加新风系统过滤装置、增加室内空气净化器等技术途径可以有效降低室外PM2.5进入室内。

此外饮用水安全、室内装修污染、光环境、声环境、热湿环境等均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因素。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统一的建设标准等途径降低污染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因此,与其说人们追求高质量健康生活的目标,不如说是寻求一栋健康的建筑物来保障他们的日常健康的生活。

3.2“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

健康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求。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给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建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建筑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生活中的身心健康。《纲要》提出关于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领域在内的10余项健康中国的建设指标。因此,健康建筑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需求,是我国建筑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4结论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直接导致人类对建筑节能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实践,在90年代促使室内空气品质以及健康建筑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健康建筑无论在世界还是国内都处于起步阶段,也存在各种对健康建筑的不同理解。尽管绿色建筑已经关注了人类健康,但绿色建筑的关注点仍然是能源与环境。健康建筑则是真正回归“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强有力的补充。

目前国内住房建设的世纪情况,仍然有一些问题影响了健康住宅的世纪推广。比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技术政策与市场脱节,政府对于健康建筑的虚假宣传少有监督。2、开发建设和规划设计理念上,重概念轻实际。健康住宅、生态绿色住区仅停留在口号和表面文章上。3、在建设、策划上比较注重表面性、呈线性较为明显的硬件设施上,而对恒久的对人类生理健康有利的软环境缺乏长久的策划。

健康建筑覆盖建筑、技术、环境和医学,涉及许多专业的合作研究。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将“大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成为共识,研究健康建筑标准,逐步推广健康建筑的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叶海,罗淼,徐婧.健康建筑及其评价标准[J].建筑科学,2017,(2):113-119.

[2]张慧萍.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的绿色建筑成本研究[D].重庆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