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解毒膏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温肾解毒膏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

朱云洁金伟民

朱云洁金伟民

(苏州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目的:运用吴门医派络病理论观察温肾解毒膏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提供更多途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作为临床观察研究对象,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温肾解毒膏穴位敷贴,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浆白蛋白(ALB)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42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Scr、BUN均有下降,Ccr、ALB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解毒膏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不全;穴位敷贴;吴门医派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273-02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是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因此,如何延缓慢性肾衰的发展,保护残余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一直是肾病领域的焦点。

“吴中多名医”,苏州是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初叶天士《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从而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三大特点。吴门医派为中医学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叶天士谓:“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并明确了络病的病位“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病,是以络脉郁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其病多沉重或缠绵难愈。苏州中医院作为吴门医派研究院的中心,一贯重视吴医学说的发展,我科在按照西医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针对肾病多湿、久病多瘀的特点,结合络病学说,自拟温肾解毒膏进行穴位敷贴,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的慢性肾肾功能不全(Scr<600umol/L)患者82例,辨证属肾阳亏虚,瘀水互结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为(59±6.7)岁;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62±5.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1]的诊断标准拟定,症见水肿反复消胀,腰以下甚,尿量可有减少,腰酸冷痛,怯寒神疲,面色晄白,大便秘结,舌暗淡苔白,脉沉细或沉涩无力。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①治疗原发病:高血压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内,并避免使用ACEI/ARB类降压药;糖尿病者,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②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摄入量控制在1.0g/kg.d;③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防止酸中毒及高血钾;④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温肾解毒膏外敷肾俞穴、阴陵泉,每日一次,每次6~8小时,2周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温肾解毒膏:生附片15g、川芎15g、肉桂6g、细辛5g、赤白芍各15g、仙灵脾15g、生大黄10g、生半夏10g、沉香3g。

3.疗效观察

3.1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Ccr、SCr、BUN、ALB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3.2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判定疗效标准。显效:Ccr增加≥20%;Scr降低≤20%。有效:Ccr增加≥10%;Scr降低≥10%。稳定:临床症状有效改善,Ccr无降低,或增加<10%;Scr无增加,或降低<l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血肌酐升高。以显效、有效、稳定计算总有效率。

3.2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所有统计结果当P<0.05时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3治疗结果

3.3.1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1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稳定,5例无效,总有效率88.1%。对照组11例显效,11例有效,8例稳定,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3.3.2治疗前后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见表1)

表1治疗后两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注:两组数据P<0.05,有统计学意义。

3.3.3副作用:两组各出现1例外敷膏药后局部皮肤瘙痒,予减短敷贴时间后缓解,治疗组出现两例腹泻,予减少大黄用量后缓解。

4.讨论

慢性肾功能不全历代多将其归属于传统医学“关格”、“癃闭”、“水肿”、“肾风”等病范畴,早期多以正虚为主,表现为肾阳(气)亏虚,气虚无以升化,阳虚无以温煦,故见乏力、恶寒、面肢浮肿;中晚期多正虚邪实,表现为肾阳衰败,肾病及脾,脾肾同病,气血运行不畅,升清降浊不利,从而造成湿浊、瘀血潴留,出现水肿、肌肤甲错、恶心呕吐等症状。叶天士认为,①“久病入络”。其明确指出:“久则血伤入络”;“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②“久痛入络”,叶天士曰:“痛为脉络中气血不和”。如《临证指南医案》所曰:“络虚则痛,有年色脉衰夺,原非香蔻劫散可效。医不明治络之法,则愈治愈穷矣”。

温肾解毒膏方中以生附片为君药,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附子通过激活衰竭的肾脏功能,增加肾组织的血流量,改善肾缺血时肾上腺组织的化学变化,从而不断改善肾功能。与肉桂、仙灵脾通用,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现代理论发现,肾阳虚患者都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等)轴功能紊乱,而附子、肉桂二药能显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激素水平,与两者“阴中求阳、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效。川芎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改善肾脏微循环,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既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又入肾经而除在里之寒邪,如《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两者共为臣药。“白补赤泻,白收赤散”,赤白芍共用,养阴清热,防止君药热性太过。肾藏精,脾散精,脾肾功能亏虚,精微物质外泄则出现大量蛋白尿,且脾肾为先后天之本,脾肾功能亏虚,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引起低蛋白血症,大黄通阳明之腑,泄浊解毒,具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之功,可减轻肾和膀胱的负担,沉香气芳香走窜,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善散胸腹阴寒,行气以止痛,其所含挥发油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及胆汁分泌作用,两者共同改善患者纳差、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促进气血新生。尿毒症后期,水肿、气滞、痰浊、血瘀,均易引起恶心呕吐症状,生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止呕要药。全方共奏温肾助阳,利水泄浊、降逆止呕、活血理气之功。

肾俞,肾者肾脏也,俞者输也,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主治腰痛、肾脏病、精力减退等,阴陵泉功效健脾利水、通利三焦,主治小便不利、脾肾亏虚。肾与膀胱相表里,脾肾为先后天之本,通过经络运用,能够使得中药的药性直达病所,且能有效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多有纳差,药石抗拒,穴位敷贴在实现临床疗效的同时,更能兼顾药物的方便性。

总之,温肾解毒膏利用穴位外敷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1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92.

[3]徐文聃,王欣等.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探讨附子肉桂在肾气丸中补肾阳的作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7):831-841.

[4]王志红.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172例疗效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5,2l(4):332—333.

[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