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合米氮平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艾司西酞普兰合米氮平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

潘利1朱志先2刘欣1梅红彬1

潘利1朱志先2刘欣1梅红彬1

(1武汉市优抚医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060)

【摘要】目的旨在探讨联用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CA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多次就医、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合用组(A组)、米氮平组(B组)、艾司西酞普兰组(C组),每组23人,B组和C组各脱2例。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观察6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予HAMD及HAMA评分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TESS量表及实验室指标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1周、2周、4周及6周末时,A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在治疗4周、6周末A组HAMD显著低于C组(P﹤0.05)。在治疗1周和2周末时A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6周末三组总体疗效仍以A组疗效相对较好(0.05≤P<0.10),愈显率较高。三组TESS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结论联用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共病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116-02

焦虑抑郁同病是当前研究较多的课题[1]。国内外较多研究表明,焦虑抑郁共病率较高,治疗反应差,不易缓解,且存在社会适应性障碍。本文旨在探讨联用抗抑郁药艾司西酞普兰米氮平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CCMD-3抑郁症和焦虑障碍诊断标准;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17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14分;③近两周未使用任何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治疗;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多次就医且用其他抗抑郁药治疗效果欠佳;⑤排除双相障碍、心境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其他神经症、癫痫、药物或酒依赖史、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⑥排除既往有类似药物过敏史,严重的消极自杀观念及行为,严重躯体疾病,心肝肾功能异常、妊娠哺乳期妇女。

1.2对象:

研究对象为符合以上病例纳入标准的2011年11月至2011年4月门诊和住院的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共69人。随机分为三组。艾司西酞普兰合米氮平治疗组(A组)23人,男11人,女12人,年龄39.87±14.38岁,病程5.43±3.61年;米氮平治疗组(B组)23人,男13人,女10人,年龄39.26±14.89岁,病程5.66±3.56年;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C组)23人,男11人,女12人,年龄39.87±14.13岁,病程5.58±3.79年。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B组和C组均有2例(男女各1例)未完成6周治疗而脱落。

1.3治疗方法:

A组:艾司西酞普兰起始剂量10mg一次每日口服,治疗剂量10mg~15mg1次每日,联用米氮平起始剂量15mg一次每晚口服,治疗剂量15mg~30mg1次每晚;B组:米氮平起始剂量15mg,一次每晚口服,治疗剂量30~45mg1次每晚口服;C组:艾司西酞普兰起始剂量10mg一次每日口服,治疗剂量15mg~20mg一次每日口服。

睡眠不好者加用苯二氮卓类药思诺思、氯硝西泮片改善睡眠,2周后逐渐撤药。

1.4评定标准:

疗效以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7分为治愈,HAMD减分率50~75%为显效,HAMD减分率<25%为无效。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及实验室指标评价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每两周检测血液分析、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电解质一次。

观察6周。

1.5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表1.三组治疗过程中HAMD、HAMA分比较:

﹡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P﹤0.01;*相同的治疗阶段,组间比较:与A组(合用组)比较P﹤0.05;**组间比较:与A组(合用组)比较P﹤0.01。

表1说明治疗后1周三组均已起效。A组在治疗1周、2周、4周、6周末时,HAMD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在治疗4周和6周末HAMD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B组和C组各时段的HAMD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末A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C组(P﹤0.05),而B组与C组各时段的HAMA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合用组(A组)起效更快,疗效比单用组(B组和C组)好。

2.2治疗6周末以HAMD减分率评定总体疗效:A组痊愈15人,显效5人,进步2人,无效1人,有效率95.65%,愈显率86.96%;B组痊愈7人,有效9人,进步3人,无效2人,有效率88.89%,愈显率76.19%;C组痊愈8人,有效8人,进步3人,无效2人,有效率88.89%,愈显率76.19%。经Ridit分析,A组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0.05≤P<0.10,6周末时总体疗效虽无统计学差异,但A组疗效相对较好,愈显率较高。

2.3完成治疗的三组患者,TESS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的患者可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症状,均为轻度不适,能够耐受,未作特殊处理。主要以治疗2周内较明显,2周后减轻。实验室指标均未发现有特殊意义的改变。A组总共有7人出现不良反应,占30.43%;B组总共有9人出现不良反应,占42.86%;C组总共有8人出现不良反应,占38.10%。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无统计性差异(P﹥0.05)。参加B组治疗的患者,有2例脱落,因为嗜睡、体重增加要求换药治疗。参加C组治疗的患者也有2例脱落,因为恶心呕吐、烦躁要求换药而未完成6周治疗。脱落的患者因未完成观察不计入以上统计学处理。A组(合用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头昏、口干、便秘等;B组(米氮平)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头昏、食欲或体重增加、活动减退、便秘等;C组(艾司西酞普兰)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口干、失眠、嗜睡、便秘等。可见A组(联用组)患者依从性较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体见表2。

表2.三组出现的不良反应:

3讨论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CAD)是指任一种焦虑障碍和任一种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体的情况[2]。在发病机理上,有学者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生化功能异常与之密切关联,主要涉及NE、5-HT等神经递质,还认为焦虑障碍与苯二氮卓类受体有关[3]。苯二氮卓类药虽改善焦虑,但久用可以导致成瘾和药物依赖,反而加重焦虑。

临床观察到,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患者,具有治疗反应差、预后差,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等特点,对于多次就医、其它抗抑郁药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抑郁药治疗,达到增效、加快起效时间和抵消不良反应的目的[4]。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通过高效选择剂量依赖性抑制SERT,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5-HT的再摄取[5]。米氮平是去甲肾上腺素(NE)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的双重作用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1]。两药都具有高效、高耐受性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1]。

本研究表明,艾司西酞普兰与米氮平合用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具有疗效好、起效快、不良反应小的特点,依从性较好。两药合用时治疗剂量较单用时小,且两药对代谢需要的酶的抑制作用均较小[6],所以相互减少了药物副作用。另外,米氮平对突触后5-HT2、5-HT3受体具有强抑制作用,仅5-HT1受体被激活。5-HT2拮抗作用可治疗焦虑和抑郁,因而两药合用增强了治疗焦虑和抑郁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SSRIs药激活5-HT2、5-HT3受体的一些不良反应如可引起焦虑、恶心等[1]。

此次研究样本有限,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若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566~902.

[2]袁勇贵.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18~2519.

[3]倪俊芝.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5),390.

[4]喻东山、葛茂宏.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48.

[5]陈科,张帆,杨胜良等.艾司西酞普兰和氯米帕明治疗抑郁症[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2),1837.

[6]喻东山.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的药物相互作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