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公郎镇彝族丧葬习俗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3

南涧县公郎镇彝族丧葬习俗探析

李素青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摘要】葬礼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告别仪式,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诠释。南涧县公郎镇的彝族丧葬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笔者拟从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居住环境、生活观念、历史传统三个方面切入,解读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探讨和分析公郎彝族丧葬习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南涧公郎;彝族;丧葬;习俗

21世纪,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情感。“人文关怀”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丧葬活动就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的集中体现。葬礼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告别仪式,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诠释。比如西藏地区的藏族天葬习俗、汉族普遍的火葬等,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特色表现在宗亲关系、丧葬仪式、丧具等方面。反映了他们对生死观念,信仰崇拜,禁忌等的认知与诉求。本文拟对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做一较为全面的分析,以便世人更好了解这一风俗习惯。

1、南涧公郎彝族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1.1公郎镇的地域特色

公郎镇位于南涧县境内的西南部,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凤庆两县相毗邻。‘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属典型的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除了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山谷的小坝子,其他村落都分布在四周的山上,多为彝族村落。

全镇共有彝族人口约17132人,大部分居住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山区和半山区。极少数居住在坝区及河谷地区。居住的特点是小聚居分散,遍布全镇各村委会。‘这里的彝族称谓较多,有黒彝、白彝、倮倮、白倮倮、黑倮倮、土族、香堂、腊罗拔、迷撒拨、密岔、额尼拔等分别属于“额尼拨”和“腊罗拨”两个支系。’[1]

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深受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民族丧葬意识和丧葬源流上表现较为明显。

灵魂是一种不同于肉体的精神存在,人死亡之后,灵魂就会与肉体分离。肉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会腐烂,但是灵魂会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灵魂不死。南涧县公郎镇的彝族先民们,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就特别的重视葬礼的操办,厚葬既是他们对死者的重视和怀念,也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善终。比如,死者在生前会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假如没有家人为其请道师先生帮忙念“救苦经”,他们其中的一魂就不能到达天堂,与自己的祖先团聚。道师先生为亡者超度,以救赎他生前所犯的过错。而且超度也能去除家里面的污秽之气。假如污秽之气留在家里,会祸害家里的人和牲畜。所以利用丢煞刀、做法事念经等引导死者的灵魂前去投胎转世。

上面说到,死者的灵魂与祖先团聚,其实与南涧公郎彝族人们的祖先崇拜观念是离不开的。祖先崇拜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灵魂不死,一魂到祖先发祥地后升天转世,一魂守坟保佑子孙发达,一魂在家接受供奉祭献保佑家人顺利吉祥。[2]

南涧公郎的彝族人们面对“生离死别”伤痛,态度很乐观。因为他们认为死者死去的只是肉体,他的灵魂能够与其他的祖先团聚,升入天堂,同样能够享受幸福的生活。于是他们在死者的告别仪式上就会打歌、唱调子、吹喜乐等。这与荀子的“立中制节”思想很相似。

2、南涧公郎彝族的丧葬习俗特色

丧俗,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相关礼仪活动。丧葬习俗因在当地的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宗亲关系体现了一个家族的力量。当一个人死了,前来悼念的人们根据血缘关系来区别主丧、副丧和亲戚。在南涧县彝族地区,对于主副丧的区别是很严谨的。主丧、副丧的主次不能乱。都是主丧为主,副丧为辅,不能随便乱了规矩。宗亲关系中严肃的区分主副丧的地位,因为在丧葬礼仪上,各自所尽的职责不同。

“口含”,就是往死者的嘴里放东西,一般用银器。也可用茶、米、盐代替,取吉祥如意的好说法。

丢煞刀,即人死后家里都会准备一把“煞刀”,然后丢煞刀。这一把“刀子”被蕴含了不同的意义,在死者身前,它只是一把普通的刀子,而一旦把它视为煞刀之后,它就变成汇聚污秽之气的刀子。它的功能从坎削的物品变成了沟通亡者和鬼魂的媒介。在出殡的同时,丢掉煞刀,意味着就赶走了家里所有的污秽。

给死者准备的食物叫做“倒头饭”,它跟我们吃的米饭不一样,倒头饭里的饭是夹生的米饭,用两个碗合成的盒饭,上面加一块巴掌大小的肥肉,插上一双筷子,放在供台上。

披麻戴孝是孝子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葬礼过程中的特殊穿着。披麻戴孝的过程也称“奉白”。由道师主持给所有前来的亲戚加冠奉白。主丧(副丧)戴孝布。亲儿子、女儿、媳妇才戴这种孝布,女儿必须披孝。如果男性死了,则孝布左短右长;反之,如果是女性死了,则孝布左长右短,腰带是用麻披或是稻草搓成的绳子。‘男人头戴笋叶帽,圆圆地结一圈,中间高起来,两边矮。麻披用蜂蜜或是棉花粘,每个孝子一顶笋叶帽、一根杵棍(麻秆),亡者为男性则杵棍长9寸3,手柄2寸3(3取丧之谐音);如果死者为女性,则杵棍长7寸3,彝族人们认为养儿女母亲更辛苦,腰更弯,儿子必须更恭敬。’[3]戴孝布的颜色有这样的说法:“一代白(儿子女儿这一代)、二代红(孙子一代)、三代青(重孙一代)。孝队,即为参加葬礼的队伍。假如死者的年龄在八十岁以下穿戴颜色以白色为主。假如死者年龄在八十岁以上,整个孝对的穿着颜色为淡红色。假如死者的年龄超过九十岁以上,则为喜丧。整个孝队的穿着颜色以大红色为主。

整个葬礼过程中,最为隆重的有“招灵”、“开坛请神”、“照亡搭桥”、“签点神主”。常用的三本经书是《开路科》、《定土科》、《救苦科》。辅助的工具是木鱼、罄、摄魂铃、铜锣等,道师先生是整个葬礼的统帅者。

无论是丧事还是喜事,奏乐师是必不可少的。奏乐师负责营造整场葬礼的氛围,或悲或喜。奏乐师用到的乐器分大乐、中乐、细乐。大乐包括了海螺、大铜、长号。大乐主要在道师做法事的时候演奏。中乐主要是小喇叭,是最常用的一种乐器。细乐包括了三弦、笛子、二胡、小锣、小钹。主要在进香、献饭的时候,配合节拍,渲染氛围。音乐的情调则是由喜转悲、由悲转喜。当乐师刚到主人家门口的时候演奏的喜乐,进入家里之后,开始转为悲调,一直到出殡结束回家的时候才转为喜调。此外,在打歌的时候,乐师也会为打歌的人们吹伴奏。

为了能让死者灵魂顺利进行投胎转世。家人们会为他做不同的法事,送不同的礼品。除烧钱进香外,还会烧纸马、纸鹿、轿子等,转喻真马真轿作为死者的交通工具。

丧葬礼仪是指人死以后,对尸体的整饰、哀悼、埋葬、祭奠等一系列活动。笔者所要介绍的丧葬仪式,每一个部分都有各种繁琐的礼仪习俗和禁忌。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仔细。

杀猪领牲。也叫作“升棺猪”。“如果亡者是男性,要从猪的左耳拴上麻秆(麻线)经过所有依次排列的小子而连接棺材前系起,道师念经,叙述亡者生前的好事,传达孝子们的孝心。”[4]

“招灵”是针对那些因意外死在外面的亡者。人们认为亡者的灵魂假如没有道师和亲人到他死的地方“叫魂”,他的灵魂就不能找到家的方向,或是被其他邪恶的灵魂拦在路上无法回家。只有亲人点着香,叫着他的名字,他的灵魂才能跟着家人回到家里。

开坛请神、照亡搭桥、开路。亡灵是一个不停游荡的孤魂,需要他人的引领。于是家人会请道师做法请神灵帮忙引路,带领亡者灵魂通向天堂的方向。而“招亡搭桥”则模仿我们平时过江河湖海的桥,目的是为了帮助死者安全通过江河湖海。只有道师先生念着经,摇着摄魂铃,死者的灵魂才能安全通过桥。否则灵魂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出殡礼仪是较为繁琐的仪式。首先吃“孝堂饭”,所谓孝堂饭就是摆在孝堂前地上吃的饭。在丧事活动过程中,孝子不能上桌吃饭,所以摆在地上吃。吃饭的人主要是孝子和主丧、副丧。这是亲人与亡者一起最后吃的一顿饭。吃饭的时候,帮忙的人把吃剩的猪骨头全都摆出来。蕴含孝子们吃亡者的“骨尸”,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孝子将要继承亡者生前留下来的土地和财产。

其次,签点神主。神主是亡者的灵牌。神主是忧事中的喜事。孝子把头上的笋叶帽换成平时戴的帽子。跪在供桌前,进行刺血。刺血时,孝子左手经右腋下伸到后背,扎针刺血,陪点官用毛笔蘸血以后交签点官,然后把灵牌上事先留好的缺笔补上。父亲扎左手的中指,母亲扎右手中指。

第三,上眼钉,献回头饭(由主人家献),孝子向着外面磕头。同时,在院子里摆“抬重饭”。所谓抬重饭,就是为了酬谢帮忙抬棺的人们而摆的酒宴席。

最后,出棺,丢出煞刀、捆棺、孝子招灵回家,就是把本应该待在家的魂魄叫回家。在出殡的路上,会进行三次“孝子搭桥”,前两次,孝子都是向着外面磕头,然后,棺材从孝子的头上抬过,最后一次则是向着回来的方向磕头,意味着把死者送到了山上,而孝子则回家。

扫圹,用活鸡把圹里面的秽气去除。用鸡扫圹的同时,嘴里念着吉利、祝福的语言。点棺、下葬。用鸡冠上的血点在棺材上。定好山向撒禄米。孝子背向接禄米后,左手撒三把土象征性的盖棺。然后不能回头往家里赶。

墓地的礼仪主要是在出殡后一天进行,即垒坟。垒坟之前,祭迷祀。杀鸡。之后,装过桥石。垒坟。垒好后,道师做法事,奠阴土,目的是为了安慰五方土神。

彝族的葬礼仪式是繁琐、复杂的。包含了太多内涵与寓意。男左女右、阴阳八卦、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观念等。说明了,在彝家的葬礼活动中,包含了佛教、道教的内容。并结合地方的风俗融入打歌等环节。整体的呈现出一场隆重的葬礼。也把“仁、义、礼、孝”的儒家观点融入其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营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彝家葬礼。

3、南涧公郎彝族丧葬文化中的禁忌

彝族人在丧葬习俗中需要遵循许多的禁忌,提出这些禁忌既是为了死者能够很好的投胎转世,也是为了生者能够安宁。

对于守孝的孝子而言,需要遵循的禁忌行为包括了:在守丧的前七天内,不能到他人家家里。不能睡高床、坐凳子、上桌吃饭等。睡觉只能在家里的堂屋里搭地铺。在守孝期间,不能让猫等动物接近棺材。在死者死后不满百天之前,不能参加做斋、庙会等。也不能出远门。亡者死后一年内可以办喜事,也称忧转喜。否则,要办喜事只能在三年守孝满了以后才能办。而对于其他的参加葬礼的客人,假如出殡当日,是自己的属相日,则要避开。

越是隆重的丧事活动,他所包含的禁忌活动也就越多。彝族人们很小心的遵循着这些禁忌,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为了自身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安慰。

从祭祀活动方面看,可以说三年之后才算真正的结束一场丧事活动。

当葬礼结束九十八天左右,有一个百天的祭祀活动。这个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换绿对子,浆孝。念救苦经。烧白鹤包,烧阴魂旙,换孝环。灵牌上包的布,白布换青布。安正家神。

当死亡时间满三年的时候,就要除服。除服的内容包括:换红对子,转喜对。念救苦经。烧包封。换衣服,帽子。灵牌布,青布换红布。安正家神。

亲人们为了让亡者能够到达天堂,开展祭祀活动,给亡者准备所需要的物品,通过香火传送,祈祷亡者的灵魂能够早日与祖先的灵魂团聚,然后同祖先们一起共同保佑家人幸福平安。在南涧县范围内,祭祀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常做的事。

结论

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在地域特点,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他们继承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将宗亲关系、灵魂观念救赎意识等融入丧葬礼俗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丧葬文化。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表现在其丧葬仪式、丧具特色、宗亲关系等方面。他们崇拜自然,尊重祖先,表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情感。这种特色的丧葬习俗,为中华文化增添亮丽的一笔,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南涧彝族独具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需要我们认真调查了解和梳理,并探讨与剖析该地彝族丧葬习俗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内涵。

注释与参考文献

[1].lect1977公郎镇.http://balike.haosou.com2013年6月23日

[2].张山,人生谢幕中的华丽大戏—民族审美文化视角下的南涧彝族丧葬礼俗[A].2011年4月5号

[3].杨文英、熊云.南涧彝族文化调查综述.保山人文学院.http://www.docin.com.2011年4月.

[4].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第74页.

作者简介:李素青(1993-),女,彝族,云南大理人,本科,从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