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42例创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孙秋刘文松

孙秋刘文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江苏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目的:总结42例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效果。方法:本组外伤性脾破裂4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综合抗休克、严密监护、密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39例保脾成功,3例中转开腹,42例均治愈出院。讨论:积极的护理干预是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脾破裂;非手术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194-02

脾脏因其独特的解剖位置及组织特性是临床上最容易受损伤的腹部脏器之一。脾破裂约占腹部损伤的20%~40%,病死率为3%~23%[1]。近20年来,随着对脾脏形态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诊疗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的进步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脾外伤处理已发展至选择性保脾阶段。脾破裂在临床上的主要危险是腹腔内大出血,因此做好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是降低其死亡率的重要方面。我科于2010年1月~2015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者94例,42例采取了非手术治疗,通过合理治疗,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均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6~54岁,平均年龄36岁,其中车祸伤25例,坠落伤10例,撞击伤5例,打架斗殴2例。合并伤:颅底骨折8例,肺挫伤12例,骨盆骨折1例,四肢骨折5例,肾挫伤1例。

1.2诊断依据

(1)明确左上腹外伤史。(2)B超或CT检查证实为脾中央型破裂或被膜下破裂。(3)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性液体。

1.3非手术治疗指征

(1)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或虽有低血压但无休克,或虽有休克经抗休克治疗后无再次休克发生。(2)无合并严重的多脏器损伤。(3)无血液系统疾病。(4)B超、CT检查腹腔积液平卧时不超过3cm,脾破裂分级为Ⅰ级、Ⅱ级。

1.4结果

本组4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非手术治疗39例保脾成功,3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腹痛加剧,血压下降,床边B超提示腹腔积液增多,血常规提示血色素进行性下降,考虑有活动性出血予以立即中转剖腹手术行脾切除。42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为8~23天。

2.护理

2.1专科护理

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观察患者意识,神志是否清楚。协助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对受伤时间、受伤经过、伤情严重程度综合分析,并予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绝对卧床、保留导尿。有文献[2]报导,持续3~5L/min吸氧,可提高血氧含量,有利于脾脏再生。

2.2严密观察病情

在脾破裂保守期间,首先观察患者意识,若意识由兴奋烦躁转为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则是休克表现。其次观察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并详细记录。休克时脉搏早期呈代偿性增快,脉搏细速。呼吸若为增速、变浅、不规则则提示病情恶化,呼吸增至30次/min,或降至8次/min,表示病情危重,需及时汇报医生组织抢救或中转手术,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非手术治疗期间需注意腹部体征变化,警惕延迟性出血可能,若突然出现腹痛加剧或伴随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可能是再次出血。同时动态监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若两者进行性下降,则说明活动性出血。

2.3抗休克治疗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备血,注意保暖,予以休克卧位。对休克患者,血乳酸为敏感指标,因组织缺氧,致细胞无氧呼吸使血乳酸增高。可4~6h监测一次血气分析,通过血乳酸变化,判断休克是否纠正。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合理输液,监测尿量及出入量,防止或早发现肾功能衰竭。遵医嘱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酚丁胺及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应用抗休克,并使用止血剂。

2.4一般护理

2.4.1生活护理病人绝对卧床至少2周,保留导尿,避免反复搬动,禁止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在卧床期间给予生活护理,嘱病人尽量避免咳嗽、打喷嚏。如需外出检查需医护人员陪同,尽量减少搬动。给病人卧气垫床,翻身动作轻柔,对于不配合患儿可适量给予镇静剂。预防便秘,避免腹内压增高致伤口破裂出血。

2.4.2饮食护理常规禁食,胃肠减压72h,病情稳定2~3天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以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软食、普食。指导多饮水、高维生素饮食防止便秘,对于便秘患者可给予开塞露通便,但慎用大剂量清洁液灌肠[3]。

2.5心理护理

脾破裂患者由于外伤病史,部分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病情重,并伴有疼痛,又因入住监护室相对封闭环境中,常伴有情绪紧张、恐惧。护士需针对患者及家属心理,多关心安慰患者,满足护理需要,使病人和家属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和护理。

2.6并发症的预防

常规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腹腔内感染。指导患者踝泵运动防止深静脉血栓,使用气垫床防止压疮,咳嗽或合并肺挫伤者给予雾化吸入防止肺部炎症。

2.7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2~3月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负重劳动,保护腹部避免再次外力冲撞。经CT复查创面已愈合,血肿已经完全吸收[4],3月后可从事一般体力劳动。同时嘱患者如有发生腹痛加剧,心慌等症状,因警惕迟发型大出血,需及时来院就诊。

3.讨论

脾脏在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脾切除术后发生肺部感染、伤口感染、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脾脏尤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儿童脾切除术后年龄越小,凶险感染率越高。研究指出,脾脏血管按脾段呈扇形分布,脾损伤多为与脾轴垂直的段间破裂,脾门的大血管破裂比较少见,脾脏存储血小板的数量达全血的1/3,加上段端血管收缩和脾脏本身代偿性收缩,有控制出血的倾向,这些特点为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可能性提供理论根据[5]。

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观察和护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在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下,对护理人员专业和责任心要求较高,只有严格掌握适应症,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才能使非手术治疗正常进行,从而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孝平,主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9.

[2]韩红玉,孙红玲,董雪娜.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5):43-44.

[3]吴碎秋,陶瑞宜.外伤性脾破裂非手术治疗的监测与护理[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36(6):483.

[4]许海民,邱云峰,王为民等.68例外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1):723-724.

[5]李于红,范华平.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探讨[J].临床医学,2006,26(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