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4

文化认同视角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

张淑玉

张淑玉(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浪潮的冲击已经渗透到文化领域,我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外部挑战,同时,国内社会转型期文化环境的变迁,国民信仰缺失、思想多元的困扰使我们陷入了文化认同危机的困境中。因此,在文化全球化这一无法阻挡无法逃避的趋势下,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从内部的文化认同视角,来分析探寻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认同意识形态

“文化之盛衰,民族之兴亡系之”。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国家要独立,仅仅政治、经济上的独立是远远不够的,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文化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也发生着冲突与碰撞。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并迅猛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文化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传播,发达国家凭借其信息化的优势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大肆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极力推行文化渗透和扩张,更是企图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战略政策,强烈地冲击着我国的文化主权,因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

“国家文化安全既是一个国家安全命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在遭受国际国内双重环境的危机侵袭而又无法回避的情势下,为了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的稳定,应从内部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保垒。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建构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安全的互动关系,通过阐述我国文化面临的内部和外部挑战,着重分析并归纳了迎接挑战的对策,探索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途径。

一、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受其所在群体或文化的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的认可或赞同。积5000年文明历史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如认同“轩辕黄帝”为自己民族的共同祖先,认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庆为自己民族的风俗,认同“龙”、“长城”、“黄河”等为自己的民族标志,这些最基本的认同汇集到一点就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与否,足以关系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一旦文化遭受威胁和侵略,则必然使民族和国家面临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从而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容和意义。

国家文化安全根源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是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突而出现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是国家文化安全形成的前提条件。简而言之,国家文化安全是指国家的整体文化发展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关于对国家文化安全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有的侧重于文化主权的安全,认为“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消除和化解潜在的文化风险,抗拒外来文化冲击,以确保国家文化主权不被威胁的一种文化状态。”有的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应该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指主权国家文化外界的现状不存在文化威胁,即文化保持独立性;客观上指人们的文化心态,心理不存在恐惧、害怕、担心等。”

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安全二者相互依赖又互相联系。我们知道,国民个体是文化认同最基本的载体,无数的国民个体对文化的认同构成了全体国民对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而国民个体对本民族国家的认同历程,又要受到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从而才能形成文化认同的一致性。

二、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事实和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国际文化交往的全球化。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而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交织并存,各种文化激荡共生,社会意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化曾经灿烂辉煌,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高度评价过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然而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曾经灿烂的中华文化处于西方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呈现“弱势”状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发展却不像经济的飞速提升那么乐观,中华文化处于弱势地位,归纳起来,面临着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的挑战与威胁。

(一)外部挑战

1.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功能,是一个政府以及它的政权的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冷战结束后,“软实力”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文化霸权主义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全球互联网络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使世界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们可以随时接收、传播和分享信息,而西方国家便借此机会宣传其所标榜的“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理念,对我国网民进行广泛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改变我国网民的文化心理,消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说,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正处于“互联星空”的夜幕笼罩之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遭到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念也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价值观念的安全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基础,“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是广大国民对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存的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这种态度不仅与家庭、社会、国家对国民的教育相关,而且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渗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的煸动等相关。”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对中国的国民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以及社会道德的败坏。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等遭遇空前挑战。

2.各种思潮背景的挑战

其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大国以经济扩张为手段,以大众传媒为媒介,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各种西方政治思潮,以达到其政治目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主要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等。比如,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新民族主义为少数民族分裂势力提供理论支持的最好例证,他们主张建立单质民族国家,这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大大地削弱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民族认同感。又比如,我国经济学界的不少青年学者,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大肆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调控,放松监管。这些一点一滴的思想渗透,无不威胁着国家的整体凝聚力。

其二,国外宗教思潮的挑战。“作为文化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形式之一,当代世界性宗教热潮的发展正冲击着传统的文化边界,塑造着一种全球性的新的文化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宗教思潮如潮流般涌进来,来不及分辨,一些宗教的基本教义和价值观念已经渗入社会,一些不良分子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教宗”的神圣地位控制我国的宗教活动,进行政治上的阴媒。由于在现代化建设中国内道德出现诚信危机,有些人甚至用宗教的教义来建设我国的社会道德,严重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美国大众文化的挑战

美国是资本主义大国,是世界上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大众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挑战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合法性”的来源,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精神动力,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所导致的不同文化的整合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而这,又以美国大众文化为首。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美国大众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的作用得到了增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世人的追捧和青睐。这种以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经济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世界,尤其占据了年轻一代的头脑和心灵。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正在表面化、娱乐化、庸俗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又在快餐化、西方化、全球化。

(二)内部挑战

1.国民信仰危机以及意识形态淡漠的现实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的主流信仰,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上的误区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度呈现递减的趋势,有些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已没有必要,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还有人认为只要大力搞经济建设,意识形态无关大局,这种意识形态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最令人担扰的是,信仰危机和意识形态淡漠的现实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在很多年轻人甚至高校知识分子身上,他们不关心政治,缺乏民族认同感,意识形态淡漠。他们热衷于追求财富,追逐梦想,却丢失了传统与信仰;他们泡吧,追星,追逐时尚,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不以为然,却追捧西方的观念和文化,他们可以不过春节,却不会错过圣诞。长此以往,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定会日渐瓦解。

2.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作为我们主流观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但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西方思潮的剧烈冲击下,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向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极大挑战。“多元的价值观,一方面扩展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一方面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出现了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现象,传统的价值观不断被功利价值观消解,社会上存在着荣辱颠倒的反道德现象。当前文化中流行的讥讽主流价值、颠覆传统道德、戏谑民族英雄的论调,严重混淆了青少年的价值观。”一些群体信仰迷惘、道德缺失、价值评价混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大肆滋长。主流价值观念弱化所导致的价值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损害中华民族凝聚力、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深层次隐患。

3.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落后,文化创新能力不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与之相应的,精神文化需求及要求也增高,而我们自身的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创新能力不强,鲜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或艺术作品,大众文化缺乏凝聚力,因为其娱乐性、消费性和多变性特征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主要不是为了教化大众而是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偏好,满足一时的感官需求。这样的结果,只是导致了西方文化产品大量充斥我国文化市场,进而使国民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及生活方式等受其影响和控制,严重威胁到我国国家文化安全。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构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途径与对策

应动新形势下的挑战,必须从根本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如此威胁与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应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以普及,努力形成合力,就像毛泽东所说:“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己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要有自己出色的报刊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其次,必须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要使全民都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文化侵蚀,坚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创新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巩固民族凝聚力

文化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和文化安全的程度。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同时,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为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强大动力,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因为“文化实力是文化安全的基石和最终决定因素。”

(三)教育是根本,把教育作为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第一要务

要想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更深层次的、长远的保障,我们必须教育、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必须培养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教育是根本。一方面,我们要从思想上端正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和共同价值观的中华人化认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类媒体传播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有效管理,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借助传媒网络推销其意识形态,因而我们必须加以防备,同时,我们自身也可以通过网络,用正面的东西引导青少年,教育广大人民。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及文化实力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问题,从文化认同入手,以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为基础,汲取其它文化的精华,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贾英健:“积极应对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红旗文稿,2001(14)。

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记录》,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283页。

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第90页。

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邵秉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文艺报,2006-12-05。

沈壮海:“关注文化安全新课题”,中国教育报,2004-2-1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央文献出版式社,1992年版,第551页。

杜超:“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中国教育报,200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