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的心理问题与护理干预策略

周芳

周芳

(柳江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广西柳州545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到我站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80例,按照入我站时间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受术者均40例。对参照组受术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受术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受术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临床指标等。结果:对两组受术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受术者的心理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受术者,并且研究组受术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97.5%明显优于参照组受术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7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受术妇女的负面情绪,促进受术者预后,提高手术满意度,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计划生育手术;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168-02

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越来越多,计划生育手术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常见手术之一[1]。计划生育手术比较常见的有宫内节育器放置术、宫内节育器取出术、人工流产术、中期妊娠引产术等,手术可能会引起子宫穿孔、大出血、人工流产综合症等并发症。计划生育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但由于多数妇女对手术的不了解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和预后。对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案以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也尤为重要[2]。本次实验选取80例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对其中的40例受术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实验数据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到我站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80例为实验研究对象,按照受术者的入站时间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n=40)和参照组(n=40)。80例受术者均为女性,其中研究组的40例受术者中最大年龄为50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为(36.5±1.1)岁。手术类型分别为宫内节育器放置手术10例,人工流产手术19例,输卵管结扎手术3例,妊娠中期引产手术8例;参照组的40例受术者中最大年龄为49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34.5±1.3)岁。手术类型分别为宫内节育器放置手术9例,人工流产手术23例,有输卵管结扎手术2例,妊娠中期引产手术6例。对两组受术者的一般资料如平均年龄以及手术类型等数据进行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受术者护理方法对参照组的40例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予以常规护理。具体操作为:医护人员对受术者进行常规检查,并且将检查数据进行记录,同时对受术者予以相应的常规护理操作。

1.2.2研究组受术者护理方法对研究组的40例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予以心理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2.1手术前护理通常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受术者多伴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医护人员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与受术者的交流沟通。首先医护人员要对受术者及其家属介绍手术方案以及手术注意事项,减轻受术者心理焦虑感。护理人员可陪伴受术者并告知手术安全性,鼓励其正确面对手术,对于部分过度担心手术可出现并发症风险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向其阐明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例举手术成功的案例,以此提高受术者的手术自信心。同时,对受术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及时观察,并且医护人要对受术者的疑问予以倾听,详细解答,缓解受术者对手术的恐惧感。

1.2.2.2手术中护理医护人员要根据受术者的手术方案准备好相应的输液操作甚至是输血操作,以此保证受术者的手术顺利进行。受术者进入手术室之后,由于手术室的陌生环境,受术者容易出现高度紧张、恐惧的心理,具体表现为受术者心跳加快、烦躁不安等,对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要加强与受术者的沟通,以此转移受术者的注意力。为缓解受术者焦虑、紧张的情绪,提高受术者配合,护理人员可采用柔和的语气鼓励其积极面对手术,同时护理人员应轻声询问受术者感受,并及时给予鼓励及支持,对于精神紧张者,应指导其放松。在计划生育手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医护人员不能慌张,要冷静,并且根据受术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在保证受术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提高临床手术效果[3]。

1.2.2.3手术后护理受术者行计划生育手术之后,医护人员要根据受术者的个人情况以及相应的患病情况建立档案,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同时提高对受术者的巡视次数,对受术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密切观察,一旦受术者出现术后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受术者的主治医生沟通,采取有效干预措施[4]。同时对受术者及其家属讲述术后的注意事项,并且提醒受术者遵照医嘱进行服药,推荐适当的保健知识,对于体虚、贫血者,可通过对其家人进行指导,选用正确的饮食、药膳为其调理身体,增强体力。除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通过与受术者看电视或者聊天的方式转移受术者的注意力,以此缓解受术者的术后疼痛感。

1.3统计学处理

对80例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的实验数据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受术者的护理满意度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受术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受术者的护理满意度97.5%明显优于参照组受术者的护理满意度7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为具体实验数据。

2.2心理变化情况对比

对两组受术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受术者的恐惧、焦虑、担忧等情绪得到较好改善,明显优于参照组受术者,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适龄妇女生育之后,采取计划生育手术的方法控制生育[5]。通常情况下,行计划生育手术的受术者多存在不情愿的情绪,其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治疗依从性低,同时由于受术者对手术方式以及手术过程不了解,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且也容易引起受术者的术后并发症。根据相关临床实验表明,在行计划生育手术的过程中辅助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受术者焦虑的情绪,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6]。

本次实验选取80例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受术者予以常规护理,对研究组受术者予以心理护理,主要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方面入手,实验数据表明,对两组受术者予以不同的护理方法,研究组受术者的护理满意度97.5%明显优于参照组受术者的护理满意度7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并且研究组受术者的心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受术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最大程度的缓解受术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提高受术者的治疗自信心与依从性,并且达到预期的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辉映,杨黔英,陈凤诗等.舒适护理在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0-21.

[2]岳彩虹,王新华,曹嫚等.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的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6):957-959.

[3]李兴秀.计划生育手术受术者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6):390-390.

[4]李凤兰.计划生育手术妇女的心理分析及针对性护理干预体会[J].医药前沿,2013(36):312-313.

[5]刘光梅.计划生育受术者的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的探讨[J].延边医学,2015(3):75-76.

[6]王莉.优质护理服务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12):246-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