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

马金霞

马金霞

(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妇幼保健院565200)

【摘要】目的:探究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在基础治疗下,对照组行传统蓝光照射治疗12~16h,观察组行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91.2%(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平均退黄时间快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缩短退黄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式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3-0150-02

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常用治疗方法,但长时间照射,易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则成为临床医师重点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病理性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36例病理性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75例,女61例;年龄3~27d,平均(15.6±2.3)d;胎龄25~41周,平均(35.9±5.6)周;体质量1.5~3.4kg,平均(2.4±0.5)kg;血清总胆红素220~330umol/L,平均(281.5±42.3)umol/L。排除溶血、G6PD缺乏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酶诱导剂、白蛋白、维生素B2及对症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行传统蓝光照射治疗,波长为425~475nm,每日治疗时间12~16h,照射期间将患儿裸体置于蓝光箱内,双眼及生殖区用黑布遮盖,3d为一疗程;观察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6~8h/次,2次/d,中间间断4h以上,3d为一疗程。

1.3观察指标

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平均退黄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定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显效:治疗3d内,黄疸临床症状完全消退,血清胆红素检查恢复至正常;有效:治疗3d后,黄疸症状明显减轻,血清胆红素检查明显下降或恢复至正常;无效:治疗3d后,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观察

一个疗程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1%和9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838(55.9)22(32.4)4(5.9)94.1※

对照组6829(42.6)33(48.5)6(8.8)91.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前明显降低,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平均退黄时间快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平均退黄时间(x-±s)

组别n血清胆红素水平(umol/L)平均退黄时间(d)

治疗前第3d治疗后

观察组68280.4±41.6117.8±26.5※△4.3±1.6△

对照组68282.5±43.7141.3±27.47.5±1.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观察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11.8%),分别为湿疹3例,腹泻3例,母乳喂养减少2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4例(35.3%),分别为湿疹11例,腹泻8例,母乳喂养减少5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好发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该症是由于新生儿肝功能发育尚未成熟、肝肠循环活跃、喂养不及时等因素,致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出现一过性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黄疸症状长时间不退,若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范围,往往会损害脑中枢神经,诱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安全[1]。

目前,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较广的治疗措施之一,该疗法在波长450~460nm的蓝光的作用下,能快捷、有效地将血清中尚未结合的胆红素发生异化,由胆红素IxaZ型转化为水溶性的异物IxaE型和光红素,再经胆汁或经尿排出,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2]。传统治疗常一次性长时间照射,常会引起皮疹、腹泻、发热、低钙、红臀、青铜症

等不良反应,并影响母乳摄入量,不利于患儿营养供应,尤其是长时间连续照射下的患儿[3]。

本文观察组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6~8h/次,2次/d,中间间断4h以上,改变传统长时间蓝光照射治疗,与对照组传统治疗相比,临床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性,结果表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确切,与此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平均退黄时间快于对照组,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不良反应,以此缩短退黄时间,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缩短退黄时间,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罡.间歇性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3):3777-3779.

[2]雷加萍,何亚薇.金双歧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9,30(1):85-86.

[3]颜思璐,宁岑.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3):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