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干预

石婷婷

石婷婷(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10028)

【摘要】目的“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强调人们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对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通过中医“治未病”特有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常见病、多发病,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2-0236-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当今医学已经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工作重点向预防前移。“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预防思想和原则,强调人们重视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达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是中医“未病”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医“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干预,不仅能够维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切实地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未病”这一观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关于“治未病”,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诊候》中曰:“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当今,对中医“治未病”的概念理解为三层涵义:其一,养生保全,未病先防;其二,慎微杜渐,先病而治;其三,既病知传,先变而治[1]。中医“治未病”理论,是积极的预防医学观的体现。

2.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

2.1中医的“未病”,是指“未病之病”和“欲病之病”,对应于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范畴。亚健康的表现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多症状群亚健康,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类综合状态,常见的如虚弱、疲劳、消化不良、抑郁倾向、焦虑倾向等;二是单一症状亚健康,以某个非特指性症状最为突出,如便秘、失眠、记忆力下降、疼痛等;三是无症状亚健康,指某些生理参数或检查有所偏离,却不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或尚够不上亚临床标准,如血脂偏高、血粘度偏高等[2]。

2.2体质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切入点,也是亚健康防治的重要思路[3]。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4]。《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如:气虚质不耐受风、寒、暑邪,易患感冒、内脏下垂、虚劳等病,病后康复缓慢;阴虚质不耐受热、燥邪,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痰湿质不耐受湿邪,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气郁质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易患抑郁症、脏躁、梅核气、不寐、惊恐等病证。现代研究显示,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是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危险体质,气郁质是形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危险因素[5]。干预亚健康人群,其重点是关注体质偏颇的人群,并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调理和防治。

3.中医“治未病”五大调理方法用于亚健康的干预

3.1起居调理主要强调“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调理作息的原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切勿熬夜。现代研究显示,天黑以后,人脑部的松果体会分泌一种叫“黑激素”的激素,能够促进睡眠,影响情绪,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癌。晚上十点至凌晨两点,是黑激素指挥人体自愈系统的巅峰时间,所以,顺应四时的变化,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对于亚健康人群来说至关重要。

3.2情志调理主要强调“精神内守,恬淡平和”。中医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衡的重要因素,七情内伤,是疾病产生的根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故,凡事应保持良好的平衡心态,以宽容之心待己待人,尤其要戒嗔怒,才能够保证脏腑气血功能调和,正气内守,外邪难侵。“制怒”并“化怒”是亚健康人群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

3.3饮食调理主要强调“饮食有节,莫强莫伤”。健康的饮食应遵循“六宜”原则,即宜少、宜早、宜暖、宜软、宜缓、宜淡,不可勉强自己过量饮食、饮酒,避免造成身体伤害。对于亚健康人群来说,应该在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吃对的事物。配合人体生物钟,4点至12点为人体排泄时间,故早餐应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12点至20点为人体营养吸收时间,故午餐应营养丰富,晚餐则应早吃且不宜过饱;20点至4点为人体营养分配时间,应避免吃宵夜。

3.4药物调理主要强调“防微杜渐,先病而治”。中药三七粉,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长期小剂量服用(3-5g,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具有保健作用,尤其适用于无症状的亚健康状态,血压、甘油三脂、胆固醇、血液粘度等偏高,尚够不上临床疾病诊断标准的人群。

3.5功法调理主要强调“小劳其形,无使其极”。中医认为,养生之要,在于“闲心”与“劳形”,即心要静,形要动。功法调理是通过“导引”和“按摩”这两种形式,融合了人的肢体主动运动和外力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的被动运动,使百脉通畅,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具体方法包括中医的气功、太极拳、五禽戏、推拿、理疗、穴位贴敷、中药熏蒸等,也可以选择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如走步、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跳韵律操等。功法调理,一定要量力而行,运动量视自己的体力、心跳而定,原则上,心跳次数以170减去本人的年龄为宜。

参考文献:

[1]张志斌,王永炎.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0-444.

[2]倪红梅,何裕民,沈红艺,方盛泉.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8):750-751.

[3]林嬿钊.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J].广东医学,2012,33(1):8-9.

[4]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5]王国玮,高飞,李健,等.671例体检者中医体质分类与亚健康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1,30(3):19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