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精细油藏描述中剩余油研究进展

李炎

胜利油田牛庄石油开发有限公司山东257000

摘要:剩余油表征一直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石油资源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加强石油油藏等相关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精细油藏;油藏工程

1剩余油研究的重点内容

1.1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刻画

董冬等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的剩余油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特征。窦松江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配套挖潜措施。剩余油的类型主要包括宏观剩余油和微观剩余油,其中宏观剩余油主要指油藏规模剩余油的发育特征,而微观剩余油主要指剩余油在孔隙结构中的分布规律。

1.2剩余油形成和分布模式表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王志高等以辽河油田曙二区大凌河油藏为例,进行了稠油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该项研究主要综合地质和开发特征,通过剩余油成因和分布位置特征,对剩余油进行分类描述及预测。

1.3层序地层学划分、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构型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分类等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汪益宁等研究了高精度构造模型在密井网储层预测及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胡望水等以白音查干凹陷锡林好来地区腾格尔组为例,分析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陈程等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1.4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预测

尹太举等以马场油田为例,对复杂断块区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剩余油预测包括井点剩余油预测和井间剩余油预测2方面。

1.5三次采油措施后剩余油分布特征描述

宋考平等分析了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降低了流度比,在宏观上起到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聚合物溶液黏弹性加大了其与油膜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微观驱油效率;不同水淹程度产生不同特征的剩余油,盲端状剩余油受聚合物驱影响最大;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受不可及孔隙体积倍数影响,主要以簇状形式存在。

2剩余油研究的方法技术

2.1基于构造分析的剩余油表征方法

除了储层对剩余油的影响作用,构造也可以对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产生重要影响。杜启振等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8砂组为例,进行了微型构造形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研究。郭德志等分析了储层微型构造形成剩余油的水动力学原因。笔者认为构造解释角度研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级及其以上断裂系统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二是微构造对剩余油发育规律的影响。由于以前认识的局限,钻井都是躲断层布井,导致靠近断层位置受断层封闭性遮挡的油气难以动用,形成剩余油。随着油田开发研究工作的深入,目前油田开发已经由躲断层向找断层方向发展。靠近断层布井已成为剩余油挖潜十分重要的方向之一。中石油大庆油田等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他油田也在积极开展类似方向的探索。微构造方面,既包括小的鼻状构造、小洼陷,也包括4级和5级等低级序断层。在微构造识别挖潜剩余油方面中石化的胜利油田、中石油辽河油田和长庆油田等均有明显的效果。总体上开发地质学方法是剩余油研究的最基础方法,可以深入认识剩余油成因和分布模式。缺点是研究的定量化程度不足,往往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才能实现剩余油描述的目标。

2.2岩心观察描述和分析测试方法

岩心是认识地下储层最直观的资料,通过岩心的观察描述,可以定性判断储层含油性的差异。岩心的含油级别主要根据含油产状、含油饱和度和含油面积来确定,一般可以分为油砂、含油、油浸和油斑4个级别。通过这4种级别的划分可以对储层的含油性有初步的认识。还有就是对岩心进行分析测试,包括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的刻画。通过对比含油性以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有效储层的界限值,计算储量,表征剩余油。

2.3油藏工程方法

在所有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中,利用油藏工程计算方法是一种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较为直观、简便的方法。利用油田开发数据,根据某一种或多种油藏工程计算方法进行剩余油指标预测,能够较为快速地了解地下情况。焦霞蓉等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快速简单地评价剩余油,并且对数值模拟过程中的历史拟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剩余油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3.1剩余油研究存在的问题

3.1.1剩余油成因控制因素众多,主控因素的确定和分类评价难度大。剩余油分布特征受地质因素和开发过程的双重影响,如何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确定主要控制因素,并划分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导剩余油挖潜措施的实施,一直是目前剩余油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构造解释、储层表征、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渗流通道的描述等研究均存在很大问题,这也造成了剩余油成因分析中存在诸多问题。

3.1.2井点剩余油的刻画可以通过数值模拟、试井等多种方法较准确实现,但井间剩余油的预测还存在很大问题。

3.1.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流动单元研究、地质建模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很快,如何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来,还处于探索阶段。

3.1.4水驱开发剩余油研究相对较多,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聚合物驱、气驱等三次采油阶段剩余油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大的问题。部分学者认为,聚合物驱调整了层间、层内剖面,提高了动用厚度;可通过提高水洗程度来提高驱油效率,但降低水驱残余油的难度很大。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很少,且分布十分零散,挖潜难度极大,进一步挖掘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方向主要应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3.1.5中国剩余油研究的主要对象还是碎屑岩油藏,碳酸盐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复杂岩性油藏的剩余油研究受资料基础和技术方法等的限制,还存在诸多未解的难题[1]。

3.2剩余油研究的发展趋势

3.2.1成因分析和发育模式总结是剩余油研究最基本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地质和开发2方面的因素,实现发育特征分类评价[2]。

3.2.2不断改进现有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同时探索新方法,不断提高研究水平。部分学者利用碳氢比测井技术评价了剩余油及水淹程度。该方法可有效评价油层水淹程度、含油饱和度和油水界面,为寻找遗漏油层和堵水等措施提供有效资料,在砂泥岩剖面中适用范围较广,无论是砂岩、砾岩以及低阻油藏均可取得显著的地质效果。

3.2.3在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剩余油发育特征时,应该充分认识不同参数对应的物理意义,同时提高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3]。

3.2.4充分优化各种定量研究方法的数据处理方式和运算方法,提高井间剩余油预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2.5探索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构型表征、水流优势通道描述、流动单元研究、地质建模等相关学科成果应用至剩余油研究中,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结束语

总之,石油目前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及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加强对剩余油的研究,有助于增加石油企业的收益,并节约更多资源。目前我国仍然在新能源的探索过程中,因此石油仍然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欢庆,张虎俊,隋宇豪.油田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内容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18,23(03):115-128.

[2]陈欢庆,石成方,曹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16,38(05):569-576.

[3]陈欢庆,石成方,曹晨.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5,61(05):113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