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2

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

杨丽

杨丽(河北省永年县实验高级中学057150)

【摘要】:英语教学应加强文化意识教育,明确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中西文化的偶合与差异。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进一步分析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在因素以及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笼统而又抽象的概念。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邓炎昌、刘润清(1989)认为“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特征。在与外国人的接触当中,如果违背了对方民族的语言习惯,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比如大山在中国用地道的北京话流利地问一位老人“你几岁了,”,那位老人的反映可想而知了。因为大家从大山地道、流利的汉语口语中,自然认为他应该已掌握了“您多大岁数了,”甚至对他说出“您贵庚了,”。如果换个刚学汉语的外国留学生,用浓重的洋腔洋调问“你几岁了,”,我们就能够谅解他,因为我们认为他很可能还不了解中国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不但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任何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与其相应的文化。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的“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汉语的“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汉语的“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由此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等。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打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appreciateit,等。

三、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习俗。“民以食为天”。“食”在汉文化里是头等大事。因此,中国人见面都喜欢问:“吃了吗?”以示关心。同样,“去哪儿?”也是一种透着关切的问候,并非真的打听对方的去向。但如果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转换成英语,用在西方的文化氛围中,“吃了吗?”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向对方发出请吃饭的“邀请”,而“去哪儿?”则可能被误认为是想打听他人的隐私,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重“情”,西方文化重“智”。“情”指的是富有人情味;“智”则应理解为“得体”。这就不难理解中国人在谈话中常打听对方的“年龄”、“婚姻”、“工资”等情况,其实这只是表示“关心”而已。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属于个人隐私,不轻易谈及。正因为有了许多需要回避的问题,难怪在英语中常常以谈论天气来展开话题。如:“Lovelyweather,isn’tit?”(今天天气很好,是吗?)

四、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有些英语学习者常把politician与汉语的“政治家”划等号。实际上,politician这个词在英语中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指的是只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含有“圆滑”之义,汉语“政治家”应译为statesman。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WARM,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90-99.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