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制设备的管理与技术优化方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轧制设备的管理与技术优化方式分析

赵成励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302

摘要:轧制设备是指轧材生产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类设备,这些设备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轧制工艺的整体性能。轧制设备的运行管理是一项十分繁琐复杂的工作,专业性要求非常强。就轧制设备的日常管理要点进行总结,探讨轧制设备管理技术的优化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轧制设备;管理;技术;优化

1前言

目前工业制造领域中所涉及到的轧制设备,主要包括:轧区机械设备、液压润滑系统设备、炉区机械设备、精整区设备、机加工设备以及起重运输机械设备等多个方面。上述机械设备的运行性能将直接对轧制工艺的运行质量与水平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轧制设备技术含量高,结构组成复杂,专业性强,故必须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各类轧制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与维护,以确保其使用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避免在日常使用中出现设备严重磨损、轧制产品精度不足、开裂以及变形等问题。针对轧制设备管理与技术优化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引起同行的关注与重视。

2轧制设备管理要点

(1)在轧制设备日常装配与维修前,必须由专人对表面杂物进行清除,根据技术要求完成轴向调整等相关操作。要求工作人员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因人为操作所导致的轧制设备或其备件损坏问题。预装人员必须对下线轧制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及时补充润滑油,确保设备润滑性能与密封性能良好。

(2)轧机、轧机旁备件以及其他相关使用工具等,均应当按照规范要求定置摆放。在装配与维修过程中,轧制设备所更换备件应当统一摆放并由专人进行处置。

(3)由于轧制设备的实际工作时间较长,如VC辊频繁使用,就需要对其油压进行控制,否则将直接影响到铝箔的板形质量。油压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带材的生产质量产生影响,只有油量适中才能确保带材平直美观。在生产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非对称板形缺陷,这就需要将多种控制手段结合到一起使用,如液压弯棍、轧辊倾斜、轧辊冷却系统等,要尽量控制好棍缝形状,要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加大VC压力,使得整个控制窗口可适应的范围变得更大,提高带材的平直度,减少公差的出现。

3轧制设备管理技术优化措施

轧制设备的管理应在熟悉设备自身特点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切实贯彻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3.1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轧制设备点检工作制度

根据轧制设备运行现状,形成一套完整的点检工作网络,健全点检管理工作制度,将轧制设备点检任务落实到各个班组及责任人身上,全面推广落实全员维修及预防维修,掌握各种故障诊断技术与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轧制设备存在故障并加以处理,避免设备出现停机风险。针对专业性较强设备,如轧机以及液压润滑系统等,除需要安排机修钳工人员每日定时进行检查维护以外,还应由专人借助于各种专用仪器重点检查关键部位,如轧机轧辊轴承润滑情况以及油室运转情况等,将发现的隐患及时上报运保中心,并判断故障性质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此基础上,还应形成一套完整的点检检查工作制度,形成自班长、机台长、段长至管理人员的逐级检查工作制度,确保轧制设备点检制度在实践中的落实与完善。

3.2应加强对轧制设备的润滑管理工作

针对大型轧制设备而言,长期处于高速、连续以及高负荷运行状态下,且运行精度高,故容易出现磨损,必须在日常维护管理中加强润滑工作。加之轧制设备常在较为恶劣环境下运行,受高温、尘土、杂质以及氧化铁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故对润滑工作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在维护管理期间,必须注意根据轧制设备的具体特点研究针对性的润滑方案,如针对粗轧机油膜轴承部件以及齿轮部件而言,在润滑管理中应当注意:由于轧制设备在正常停运或投入使用的前提下,轧机油膜轴承多处于边界润滑状态。正常状态下属于流体动压润滑,若冷凝器冷却水进入流量不足,则会导致油温异常升高,导致轧机油膜轴承部位油膜厚度下降,最终出现磨损问题。为此,应当优选具有良好弹性的流动体动压润滑方式,以提高润滑效果。企业必须根据轧制设备润滑特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对润滑系统进行分级管理,加强润滑记录,以维护轧制设备所使用润滑油的整体品质,延长换油周期,提高设备管理效益水平。

3.3应落实人员包机责任,完善设备故障周报制度

应通过建立轧制设备人员包机工作制度的方式,增加从事轧制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自觉性与责任意识,使轧制设备维护工作的开展更加及时、更具针对性。企业应以投入运行的轧制设备为主题,按照一定数量设置包机长,建立岗位责任负责制,由包机长负责对辖区内的轧制设备进行全面维护、检修与管理。通过建立轧制设备故障周报制度等方式,加强包机人员与机电管理人员在信息资料方面的沟通与反馈,及时发现轧制设备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隐患,组织落实故障处置方案,以包机机组为单位,规范周报形式,及时上报尚未处理的设备故障与安全隐患。同时制定所需备件规格数量计划表,在上报机电科的同时下发至包机机组,根据对故障隐患的分级形成故障处置的先后顺序,在尽可能不影响轧制设备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安排维护人员重点进行监护维修。

3.4落实轧制设备的大中修管理

轧制设备在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常会出现产品质量性能与精度下降的问题,设备也面临着较为明显的损耗。为了恢复轧制设备的高效与平稳运行,必须集中进行大中修工作。在轧制设备管理技术的改进与优化方面,应当落实设备大中修的工作计划,根据轧制设备技术性能、事故安全隐患记录、设备检修周期、技术改造方案等有关信息,明确设备检修责任人,对轧制设备大中修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就设备维修后的后续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积累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经验。

4轧制设备的国产化和技术改进

我国的轧制设备很多是采用进口国外的设备,国外的设备价格昂贵,从国外进行购买不经济,因此应对其进行国产化研究。在进行国产化研究时,应充分了解和掌握轧制设备的技术要求、性能特点和结构原理,目前我国已经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轧机及其配件设备。我国轧钢厂、轧铝厂等工厂的轧制设备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上料台底座润滑困难、轴承磨损严重,轧机减速机高速轴承保持架断裂,上冷床裙板减速机基础晃动、地脚螺栓断裂,冷床托出机构出现小车掉道,压平辊压力不稳定、致使产品起皱等事故。因此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应根据轧制设备出现的实际问题,对其上料台底座、轧机减速机、上冷床裙板减速机基础、冷床托出机构和压平辊等技术改进,克服其缺陷。

5结束语

由于轧制设备自身故障可能会对轧制工艺产生影响,导致轧制成品出现性能缺陷。因此,相关人员必须深入分析轧制设备的基本原理,明确轧制工艺的操作流程,掌握各类轧制设备日常管理要点,并对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大胆改进,以巩固轧制设备管理能力,使轧制设备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以保障所加工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在分析轧制设备日常管理要点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轧制设备点检工作制度;加强轧制设备的润滑管理工作;落实人员包机责任制,完善设备故障周报制度;落实轧制设备的大中修管理等。通过探讨轧制设备管理技术的改进方式与措施,以促进轧制设备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雪莲.现代化轧钢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3)

[2]李世忠.轧制设备管理及技术改进[J].科技资讯,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