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新型人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新型人才

王云

——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策略的浅谈

江苏赣榆县城头初级中学王云

认真研究一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新编语文教材),就去发现,新编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卡西尔认为语言“不纯属于语义的记号,而且还携带着诸种形象和特定的情感。它们不仅触动理解,而且还触动我们的情感和想象。”

新编语文教材人文性首先体现在开篇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教材在前言部分往往是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新教材《写在前面》的这个“前言”,以一个和蔼可亲的师长或一位循循善诱的大朋友,娓娓动听地在和同学们谈语文学习的神奇以及语文学习的新方式。没有居高临下的指手划脚,一下子就拉近了编者与学生间的距离,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其次,在单元前面都有“序言”,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着重要体味的关于人生(或自然或科学或家庭等)的问题,似乎是编者在和读者促膝谈心中,告诫本单元学习要求,特别是要关注的人文教育内容。而每篇课文的“导读”更是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值得一提的是,新编教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中抒发情怀,体味人生的特点。

二、体现出语文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

1.新编语文教材共6个单元,每单元5篇阅读,应该说阅读课文数量少而稳定,所选文章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这样就有为阅读的拓展留下了宽阔的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自读课本或乡土读物或时文,实现从“本上”到“本外”的跨跃,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比以往要少,同时也比较精要,具有启发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性阅读中学会学习。

3.在字词学习方面,在每篇课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把一些词语列出,这样让不同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知识面宽、识字多的同学可以少查或不查字典、词典,而认识、理解字词不多的同学必须多查字典、词典。

4.新编语文教材不仅向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拓展,而且也渗透着网络技术。这从每单元阅读部分课文围绕的主题可以清楚的看出,语文已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技能训练,而是涉及诸多学科内容。“综合性学习”也不例外。如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月球上时,要求搜集、整理有关材料,并从提供的活动中任选一项。而活动中除了提供相关的问题或图片,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以备学生借鉴或选用。最后提供的参考书目和推荐网站,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途径。

5.新编语文教材中,“问题”与“答案”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重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如“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活动或不同的角色,可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或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新编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研讨与练习”。所谓“研”,即探究性学习;所谓“讨”,即合作性学习。这明显不同于以往以学生个体单独学习的“思考与练习”模式。这是符合时代要求。首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将要求每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必须将学生培养成能在激烈变革的环境中自由地确定的位置,以及与他人共事,善于终身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公民”

其次,在我们这个强调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方法是终身学习的途径和保证。学生在学校学习,有教材为依据,有教师作指导。走向社会,仅仅是另一个学习阶段的开始。叶圣陶说:“要是不在学的时期学好自学的本领,离开了学校或班级之后怎么能够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呢?因此我想,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够坚持的自学本领”可以说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就是这种“自学本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掌握的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种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继续自学和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另外,提倡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需要。“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即是说明研讨在解决问题或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参与讨论,必须有一些材料或知识的积累,这就必然要求参与者先进行收集、检索资料。而这个过程也就是探究性学习过程。在讨论中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或思维的启发,是使片面的、肤浅的认识、想法趋于全面、深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新编语文教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师在进行新教材教学中,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否得到落实。

一、关于教师的角色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建构主义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格拉塞斯蕴尔德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确定一个总的方向,并且可以安排一些阻止学生进行不适当建构的限制因素。”因此,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在给学生充分时间阅读、思考、辩论同时,一定要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教师既是读者,也是教者:作为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已见;作为教者,时时指导,点拔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意思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尊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由于阅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再加上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对作品的体验和感受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而要做到不局限于一种答案,一种思维模式,培养发散思维,形成开放的格局,以健全学生的人格。

2.正确看待考试评价

在评价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把它放到首位去加以衡量。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问,并对提问的创造性给予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提问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在考试方面,正确认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学生适当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但是有知识,不等于有能力。试题中过多的基础知识的考查,或在阅读题中“碎尸万段”地考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是造成一些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之一。

因此,就考查角度讲,应该着重看运用知识的能力。阅读能力的考查,要突出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上。由于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因此,考作文为主必将成为语文考试改革的一种尝试。另外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容忽视。采取全面的、动态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网络时代信息充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交流信息成为学习、交际的重要内容。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要教会学生学会筛选。通过训练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对信息内容整体感知,并根据需要筛选有用的信息,剔除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信息。以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4.给学生自主选择创造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安排者,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在开展创造性地活动中,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利用。此外,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或想法。要创设情境,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这样的团体中合作学习要比一个人孤立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只要转变教学观念就能造就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