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药物配制的护理心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浅谈儿科药物配制的护理心得

徐红

徐红(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儿科江苏海门226100)

【摘要】本文从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的抽查入手,解释了抽查的三种情况,然后阐述为了保证儿科用药剂量的准确性,采取了三项措施,分别为制定统一标准,对护士进行培训;建立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将这一标准提高到法律高度,最后是详细地说明儿科药物配制的三个意义。

【关键词】儿科;药物;配制;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5-01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是各种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由于儿童药物用量较成人复杂,需要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用量随年龄、体重不同而各不相同。而临床上每种药物的溶媒量各不相同,又缺乏统一的操作标准,常导致抽取药液不够准确。通过对门诊输液病人用药的调查,我科制订了相应的药物配制标准,保证了儿科用药的准确性。现介绍如下。

1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的抽查。

由于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工作中药物有效剂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为此,在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对我院儿科护士使用药物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查。共计508瓶药物,实际使用药物剂量误差9.09%,每瓶误差量最少为0.01ml,最多达0.99ml。抽查结果分为以下3种情况:

1.1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不增加或无明显增加,临床实际抽查用药剂量符合要求。

1.2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明显增加。熟练护士可掌握且抽取时剂量基本准确,但新护士则不易掌握,存在着计算有误差,操作欠规范等情况。

1.3操作不够规范,造成药物剂量误差。个别护理人员操作不够规范,在加溶媒时由于瓶内压力较高,造成注入溶媒外溢或者用10ml、20ml注射器配制小瓶装药物,使注入溶媒液量误差较大,仍按标准计算剂量,达不到所需要的治疗量。

2保证儿科用药剂量准确的有效措施

2.1制订需溶解药物的统一配制标准,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根据剂量及玻璃瓶的容量,经过反复实践制订“常用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在科室组织实施并反复督查,不定时抽查。在科室内药物剂量准确换算考试上,还开展了药物剂量准确换算的竞赛,使全科护士的计算准确性与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将药物剂量准确换算作为护师带教的重点内容之一,进行规范化带教。对小瓶装儿科用药规范操作,要求护士必须根据药瓶容量,严格按照“参照表”配制液量,当瓶内压力较高时要求边注入溶媒边回抽空气,并且必须使用2ml或5ml注射器进行配制,避免护理操作中因瓶内压力较高造成液体外溢或者注射器过大而造成的抽取药量误差。

2.2建立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

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求护士严格按本科室统一标准及规范化操作要求配制药品,而且对药物溶解后的每瓶实际液体量在执行前进行回抽评估,对未达到要求或操作中已造成的外溢溶媒进行事先补足,避免实际使用中的误差。

2.3把儿科用药准确性要求提高到法律的高度进行教育。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酶系统及血脑脊液屏障等均未发育完善,并且一次用药剂量少,往往只需一瓶中的几分之一。因此,儿科用药有其特殊性。我们将准确应用儿科药物剂量提高到法律的高度,通过学习使科室护士明确意识到药物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经过学习,科室护士都能努力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与副反应,并按规范化要求统一配制,做到剂量准确。

3规范配药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意义

3.1便于护士准确换算,提高工作效率。

在科室统一了每种药物溶媒量后,使每种药物溶解后的每毫升药液所含药物剂量相同,我们基本上稀释10倍,特殊药物牢记即可。这样的标准统一,便于护士长检查工作,又可提高临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换算速度。

3.2减少了交接程序,有效避免了护理差错。

由于规范了每种药物的溶媒量,在临床护士换岗或护士科室间轮转时,不必再为每人的配制方法不同而进行交接,避免因习惯性操作而引起的用药剂量错误,统一了全科护士对需溶解药物配制的工作程序,通过实际操作反复强化记忆已经熟能生巧,有效地杜绝了工作繁忙时,药物剂量换算错误而造成的差错。

3.3应用于临床带教,明显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适应能力。药物剂量的精确计算一直是护理带教中的难点,以往新进儿科的护士药物剂量的换算速度较慢,有的甚至计算错误。还有的配药程序及方法不够规范,或抽药注射器不符合要求。本科统一了药物配制程序及方法后,通过规范化的带教,在评估中发现,她们对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换算方法、程序基本掌握,换算速度明显提高,没有发生计算操作中的错误和抽药注射器不符合要求等情况。

总之,通过制订“常用药物的临床配制参照表”并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规范了科室护士用药操作,杜绝了用药环节中的药物剂量误差,提高了药物使用的准确性,满足了临床对儿童疾病治疗的剂量要求,避免了剂量过少影响疗效,剂量过多增加毒副反应等情况,避免了一些治疗纠纷,甚至法律纠纷,明显地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