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尝试

周慧华

周慧华

(苏州市望亭中学,江苏苏州215155)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126-01

摘要:生物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理想的生物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结合多年来生物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体会,进行了培养学生兴趣的几点尝试。

一、适当介绍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前景,激发兴趣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正期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当人们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我的学生中有许多人进入高等学府的生物专业、医学专业学习,准备为21世纪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毕生的精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入,增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用实验导入法导入新课,生物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例如,在生物的新课之前先做几个有趣的生物实验:淀粉遇碘变蓝、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如采用“故事”导入法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在讲《遗传病和优生优育》一节时,可引用这样一则趣闻:英国近代有一个大文豪名叫肖伯纳,一位女演员读了肖的作品后,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便向肖翁求爱,信中这样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智慧,同时也有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只有学了遗传规律才能明白。这样的开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步入学习佳境,学生带着迷惑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还可以采用诗词、俗语、谚语等来导入新课,例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金蝉脱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成语、诗词、谚语、俗语是脍炙人口的精炼语言,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哲理和生命现象。在导入新课时恰当的运用成语、诗词等,挖掘语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突出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又可以使深奥的知识通俗易懂,也满足了学生对美的欣赏需求,引发愉悦的学习心境,从而使学生带着美的享受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通过直观的教学和实验探究,提升兴趣

利用挂图、模型、标本、实物等直观的教具、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形象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生理感官,将极大的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生物事物、现象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从而降低记忆的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视、VCD、因特网、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没有实验探究就没有生物学,探究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前准备活动中,教师提出探究实验的若干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集中在课堂上由设计小组进衍演示,并介绍设计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成败的原囡。如:关于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探究方案,当然基本上都是从资料上找的,但教师要求他们讲出自己设计方案的优点和不足,并按探究的步骤尝试写探究报告。学生无需去枯燥记忆生物知识,在实验探究中就可以掌握有关知识,兴趣也会自然而然的提升了。

四、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例如:讲“伴性遗传”时我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五、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兴趣

我们学习生物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例如,讲“食物的热量价”时,我要求学生为家人和自己设计一份“一日食谱”。提供的热量大约10000KJ——10870KJ。本着每顿饭要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脂肪含量要低的原则,在蛋白质中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各占一半,动物蛋白中肉蛋白和鱼蛋白各占一半,以达到各种氨基酸种类互补,保证八种必需氨基酸的摄入。同时食物中要有一定量的蔬菜,保证维生素的供给和充分发挥纤维素清扫肠道的作用。当我把每个学生的食谱公布以后,群情振奋,学生们几乎欢呼起来。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任何学生学习的成功,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周燕莺,刘中标.2007.为高中生物课堂添些“调料”.生物学教学,第8期。

[4]靳笃平.2005.让高中生物生动有趣的实例.生物学教学,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