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 1

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

李洁1石红玲2王晓明2

李洁1石红玲2王晓明2(1河北省保定军分区第一干休所074000;2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1007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19-02

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Leftventricularapicalballooningsyndrome)于1990年由日本学者HikaruSatoh发现并对其临床特征予以报道。该综合征因左心室造影影像(左室收缩末期底部圆隆,颈部狭小)颇似日本古代捕捉墨鱼的工具,故命名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cardiomyopathy),1991年Dote也对该综合征相继进行了报道。临床研究发现,情绪应激事件或极度劳累是导致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发生的主要诱因。由于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在该病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儿茶酚胺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导致心肌顿抑[1],引起急性短暂性左室心尖部收缩功能障碍,故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可逆性应激性心肌病(Reversibestresscardiomyopathy)[2],2006年AHA将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归类为获得性心肌病。该综合征患者女性多于男性[3,4],老年人多于中、青年轻人。

1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临床表现及特征

1.1多因情绪或躯体应激而诱发胸痛、呼吸困难或肺水肿,同时伴有一过性可逆性左心室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进展为心源性休克和并发心室颤动。

1.2该综合征在急性期:心电图胸前导联(V3-V6)和I导联ST段升高,部分患者胸前导联出现异常Q波,酷似急性心肌梗死改变。在亚急性期:异常Q波消失,肢体导联及胸前导联T波深倒置,QT间期延长。

1.3心肌生化标记物轻度升高。

1.4心室造影显示左室心尖呈球囊状改变而左室基底部运动增强。

1.5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尖部和左室中部室壁运动消失或减弱。

1.6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闭塞及明显狭窄。

2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

2.1发病前多具有应激史的老年人(多见女性)。

2.2突发胸痛伴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ST段升高,但缺少对应性导联改变,出现一过性异常Q波。

2.3心肌生化标记物轻度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大面积室壁运动消失或减弱程度不相符。

2.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梗死相关动脉明显狭窄和闭塞。

2.5左室心尖球囊状扩张和室壁运动异常具可逆性(1-2周恢复),预后较好,但日后存在复发。

3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临床意义和预后

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因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变化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临床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患者通常预后较好。目前主要依据影像学资料(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明确其诊断。注意排除缺血性心肌顿抑、近期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嗜铬细胞瘤、急性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

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急性期患者,不适宜再灌注治疗。临床上对该综合征治疗目前缺乏明确证据,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和采用支持性疗法,包括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药物的应用,严重者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

国内诊断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的病例鲜有报道,专家呼吁应重新回顾既往左心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发现和识别该综合征进而完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蔡运昌,张陈匀.应激性心肌病-新近被认识的疾病.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25(11):878-880.

[2]PRASADA,LERMANA,RIHALCS.Apicalballooningsyndrome(tako-tsuboorstresscardiomyopathy):amimic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AmHeartJ,2008,155:408-417.

[3]SHARKEYSW,LESSERJR,ZENOVICHAG,etal.AcuteandreversiblecardiomyopathyprovokedbystressinwomenfromtheUnitedStates[J].Circulation,2005,111:472-479.

[4]LEMAITREF,CLOSEL,YAROLN,etal.Roleofmyocardialbridgingintheapicallocalizationofstresscardiomyopathy[J].ActaCardiol,2006,61:54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