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3

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比较研究

刘玉涛

刘玉涛(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070-02

摘要:建国以来,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都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他们在不同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战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思想。二者在文化思想上既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又有后者对前者的创新和发展。比较二者的文化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关键词:文化发展;双百方针;科教兴国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狭义的文化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它是一定地域民族的精神活动的模式化及稳定状态。当代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件。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他们的文化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又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发展。他们的文化思想既有一致性和继承性,又有后者对前者的创新和发展,比较二者的文化思想对今天构建和谐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一、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思想的一致性和继承性

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从思想实质来看,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历史维度来看,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是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二者的文化思想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

(一)坚持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他曾以非常精炼的语言,论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邓小平认为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他曾引用毛泽东关于经济与文化关系的一句话来说明两个文明都要搞好。他说:“毛泽东同志早在开国的时候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就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高层次的文化导向为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毛泽东、邓小平在文化指导思想上的共识。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建国后,毛泽东都多次强调: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文化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不能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中的领导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也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能搞思想的多元化。1983年10月,邓小平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及对文化的不良影响指出,思想战线上的战士,“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旗帜。”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毛泽东于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并不是毛泽东主观地、随意地制订出来,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抽象。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恢复并坚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他说:“毫无疑问,我们仍然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宪法和法律上所保障的各项自由,坚持对思想上的不正确倾向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他说:“‘双百’方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从毛泽东的提出到邓小平的坚持,“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毛泽东在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他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邓小平坚持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他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属于人民,因为人民不仅是创造文化的主体,而且是一切文化工作者永不枯竭的思想理论来源,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表现和讴歌的主要对象。“英雄人物的业绩和普通人们的劳动、斗争的悲欢离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古代人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反映。”毛泽东关于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主客体地位辨证统一的思想,被邓小平作了充分的发挥。

(五)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对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问题,毛泽东主张在坚持辩证观基础上,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他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同时指出“中国应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毛泽东强调必须采取理性的批判手段,运用辩证法来扬弃中国的传统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族性的精华。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了毛泽东发扬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思想。他说:“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艺术技巧中的一节好的东西,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同时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他强调要积极借鉴、利用和吸收外来文化。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时代内容和要解决的课题不同,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又对毛泽东的文化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一)从文化的政治本位到经济本位。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表达了文化为新民民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思想。这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建国后毛泽东夸大矛盾的斗争性,过分强调文化为政治服务,并在实践中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扬弃了毛泽东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实现了文化由为政治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历史性转变。在某种意义上说,邓小平高度重视物质形态的文化建设,这也是他的文化思想的根本特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明确三个面向的文化发展方向。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为北京市景山学校的题词中写道:“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际上这也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文化发展方向的思想。面向现代化,就是要科学地反映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为现代化建设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面向未来,就是要着眼于长远,要根据未来的发展需要来制定和实施文化建设的计划。“三个面向”既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明确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

早在1983年初,邓小平就讲过:我们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当然文化工作也不例外。1992年初,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各项工作也应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根本标准。这其中也包括文化工作。“三个有利于”为文化工作指明了价值判断标准。

(四)提出培养四有公民的文化价值目标。

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观点,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初期确定人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教育人民成为‘四有’公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邓小平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我国进入全方位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的形势需要,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

(五)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面对中国经济和文化全面落后的状况提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的思想。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把技术方面进行改革和革命,称为“技术革命”,他说:“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革技术落后的命,革没有文化、愚昧无知的命。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上一个科学、文化、技术、工业各方面更好的国家。”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指出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理论。这是在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内容和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科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飞跃,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和科技的思想理论。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比较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都是具体历史时期的产物,我们应运用辩证的和历史的观点进行评价。二者文化思想的比较,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必须尊重文化自身规律。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只有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行的“破旧立新”、“全面专攻”“文艺改革”等,都严重违反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认清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充分尊重文化自身的规律,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必须以一元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从根本上揭示自然、社会和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先进文化的灵魂。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各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历史的经验和两代伟人的文化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文化建设,才能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地位,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三)必须继承优秀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它凝结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是世界上具有最悠久的精神传统而不曾中断的民族文化。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全面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四)必须保持文化的开放性。

文化不仅有着纵向的传承,而且有着横向的传播。特别是在现代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正日益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各种思想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相互激荡,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多样化既能满足人民不同文化需求的需要,也能提高人们文化选择的自主性、易变性、差异性,也是实现文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仍然要保持文化的开放性,对不同的文化兼容并包,加强文化交流,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月版

作者简介:刘玉涛(1981-),女,河南新郑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