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叶蜂的危害及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7
/ 1

落叶松叶蜂的危害及防治

石鸾

(黑龙江省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黑龙江尚志150600)

摘要:落叶松叶蜂,又称落叶松红腹叶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叶蜂科,是黑龙江省林区常见的食叶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取食落叶松针叶来危害落叶松林。本文简述了落叶松叶蜂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同时对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落叶松叶蜂;发生规律;危害特点;防治措施

落叶松叶蜂是一种以卵的形式寄生在落叶松枝条的害虫,对落叶松的危害周而复始且危害时间长。大量发生时可将成片落叶松针叶全部食光,尤其对幼树危害极大,幼虫食害叶肉留下中脉或吃整个针叶,致使林木生长势衰弱,引起蛀干害虫入侵。成虫产卵于梢部,造成梢头失水,弯曲而干枯,树冠变形,难以郁闭成林。

1形态特征

蛹体长9~10mm,初为乳白色,羽化前为棕黑色。茧长椭圆形,长9~11mm,宽3~5mm,棕黑色。1齡幼虫体长2.4~3.1mm。老熟幼虫体长12.0~20.9mm,黑褐色;前胸背板、气门线至足基部灰黄色,胸部和腹部背面黑绿色,体腹面浅灰色,除臀节外每1体节均2横行具毛的浅灰色线纹,每体节3个环节,胸足黑褐色,腹足黄白色,气门扁椭圆形。雌成虫体长8.5~10.0mm,体黑色有光;头黑色具短毛,上唇黄色,上颚深褐色,中后胸黑色,翅黄色、痣黑色;腹部2~5、6节背板前缘、2~7节腹板中央橘黄色,1、6节大部及7~9节背片黑色;足黄色,前、中足基节、中足胫节端部、后足基节基部和胫节端部及跗节均黑色,爪褐色、内齿小;锯鞘黑褐色有长毛。雄成虫体长7.5~8.7mm,腹部3~6节缩狭,足基节、中足胫节、后足腿节及胫节、后足腿节和胫节端部及跗节均为黑色,爪褐色、内齿小;锯鞘黑褐色有长毛。

2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通常情况下,1年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于落叶层下越冬。在翌春平均气温达到0℃以上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7~40天;成虫羽化高峰期为6月上旬,羽化后3~4小时产卵,卵期10~20天,6月下旬孵化。幼虫期18~25天、5龄,7月中旬后进入落地结茧盛期。刚羽化的雌成虫先爬行约1h后,喜在强光下飞翔,11:00~14:00为活动高峰,阴雨天静伏于针叶;卵成纵列集产于落叶松当年生嫩枝一侧的表皮下,落卵部位由于组织受损而枯干,使新梢向一侧弯卷或枯死;每枝卵量2~110粒、平均13粒,卵量的多少和新梢长度有关。1龄幼虫不善活动,只将针叶咬成大小不同的缺刻,针叶后期干枯变黄;2龄以后将整个针叶吃光,4龄后食量剧增,5龄后分散取食,老熟幼虫下树在落叶层中结茧进入休眠期;当年茧从高山移至低山时部分可发育为蛹并羽化为成虫。

幼期持续高温干旱可导致虫口数量明显下降,但在成虫期则能使产卵量增加。

3防治措施

3.1加强监测预报

定点设立中心测报点进行监测,及时掌握落叶松叶蜂发生的趋势和动态。

3.2营造混交林

叶蜂的危害既和林分的郁闭度有关,也和林分的结构有关,所以在选用抗虫树种造林时应尽可能营造混交林。对喜光性强的种类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促使林分提早郁闭。相反,则强化抚育间伐措施,减轻其危害。对在林冠下土层中结茧化蛹的零星林或经济林可采用秋季人工搂盘,破坏越冬或化蛹场所的方法防治。

3.3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注意利用自然感染或捕食效果明显的天敌及微生物。

3.4化学防治

幼虫对化学药剂特别敏感,因此防治时应待卵全部孵化后进行。用2.5%敌百虫、5%杀虫畏、5%马拉硫磷粉剂地面喷粉毒杀下树结茧及羽化出土成虫均有效。防治幼虫时可用40%乐果1000~2000倍液、50%二溴磷2000倍液、2.5%溴氰菊脂5000倍液均有效,郁闭度大的林分用741或林丹烟剂防治效果显著,注意烟点在布置前,应将周围的枯枝落叶、杂草清理干净。

参考文献

[1]孙普,王双贵,李希惠.落叶松叶蜂生物学习性及防治研究[j].宁夏家林科技,2002(6):14—15.

[2]于素英,李玉英.落叶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j].河北林业科技2002(6):40—41.

[3]黄炳虎,高永峰.浅谈落叶松叶蜂的危害及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