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与对策

张瑞

张瑞(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四川巴中636000)

摘要:本文通过初高中历史教学链接,学生及历史教学德育目标的实现;班主任和学校方面去叙述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关能力;二是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三是向学生乃至班主任、学校宣传历史学的功效;四是教书的同时要强化育人;五是提高教师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2-0033-01

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高中历史课改已经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要想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我们就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分析当面历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反思教学,提出对策,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困惑一: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内容多、头绪多、涉及面多;课时少,参考资料少。由此教学难度大,教学进度缓慢,按新的教学设计完成进度有困难。

困惑二: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由于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对新教材进行灵活整合,重新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困惑三:哪种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各位专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各位领导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习对象,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来说,我们很迷茫。

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对策

1.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高中课程改革后,一个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变成读本,使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从中游刃有余地展开教学。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余地增加了,这就是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的有限时间产生矛盾。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教材为本,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

例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这课时,通过下列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何意义?②有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要了解孔子,假如派您去帮助他,您将向他介绍有关孔子哪些事情呢?③请列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对于历史来说,这个能力就是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以教材为本,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实际上培养的就是这个能力。

2.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整合教材,学生及时进行专题总结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将必修模块内部专题间整合,优势互补。

人教版三个必修模块的编写顺序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在内容体系上最大的变化是将通史体例变为学习模块,即专题学习,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化的特点,且内容上缺乏与现实的联系和对历史的反思,刚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远未达到这一要求。因此,模块教学对于基本历史知识相对缺乏的高一学生来说,要求无疑太高了。但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静态的,而师生和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我们从本地高一、高二学生的认知心理、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适度整合现有教材为我所用是必要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整合后的教材,使历史学习既符合专题学习的需要又能把握历史脉络,既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又能提高学习技能。

以人教版必修三为例,教科书着重反映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科学技术史的基本风貌和主要特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将讲课的顺序做适当的调整,调整为专题: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一、三、四)。这样体现了历史演进的时序性,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近代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通过整合形成了中国主流思想文化的大专题。还可以拟为:中西思想文化的比较(专题一、三、六)。西方人文精神有着悠久的渊源,历经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思想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历程。通过对教材的整合,学生了解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进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通过比较,增强了思维的广度,更好地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思考和多层次多方位文化认知,提高文化鉴别力、判断力和触类旁通的悟性。学生认识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能够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取长补短,使本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3.符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老师的实际。在新课程下,每位老师的教学观都有转变,都认识到以学生为主的重要性,所以每个人都在摸索,都在尝试着改变教学模式。我校组织了数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帮助我们适应课改,我们从中也受益匪浅。但是我认为,别人的经验我们需要和本地的实际相结合。很多学校的经验我们都觉得挺好,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拿来就用,需要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加以本土化。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有长远的目标,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不能今天学这儿,明天学那儿。而且教无定法,不能规定必须的模式,每个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那所用的方法肯定不一样。应该允许百花齐放。教学模式好不好,是不是高效课堂,应该让学生评判,让教学实践者去决定。

总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止境的,我们课程改革越深入,揭示问题的也就越充分,越复杂,所以,寻求对策就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催化剂。我们的教育教学深化是未尽的事业,所以,我们仍需要追求和探求的精神,并坚持改革与创新的路。

参考文献:

[1]周道贵.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和实验探索《历史教学》,2007年3期

[2]刘正萍.素质教育观下高中历史教学之我见《教育探索》,2002年6期

[3]刘月朗.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性与有效性《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