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朱海燕

朱海燕

(江苏省荣军医院妇科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7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联合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术后三个月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DF-Q)、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以及盆底肌力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其PDF-Q分度、PFDI评分以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效果确切,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底重建术;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盆底肌力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171-03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的是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或者是退化而引起的疾病,包括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盆腔疼痛、大小便失禁等[1-2]。肥胖、便秘、产次、孕次以及分娩方式等均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该病容易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临床上对该病进行治疗往往采取局部修补、阴道重叠修补以及全盆底重建等方法[4]。本研究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在盆底重建术的基础上加用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美国妇产科学院盆腔器官脱垂实践指南中关于盆底功能障碍的相关规定;(2)患者脱垂分度在Ⅱ度~Ⅳ度;(3)精神状态正常,临床资料完善且配合我们治疗和随访。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有子宫肿瘤以及宫颈恶性肿瘤的患者;(2)排除合并有宫颈糜烂、溃疡以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3)排除存在放化疗历史以及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包含Ⅱ度脱垂9例,Ⅲ度脱垂14例,Ⅳ度脱垂7例。患者年龄范围50~68岁,平均年龄(59.28±7.04)岁。对照组包含Ⅱ度脱垂10例,Ⅲ度脱垂15例,Ⅳ度脱垂5例。患者年龄范围51~67岁,平均年龄(58.13±6.87)岁。两组基本资料不存在差异,能够进行对比研究(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且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

手术前坚持每天使用0.1%的碘伏为患者擦洗阴道,连续进行3天。手术前1天使患者口服缓泻剂从而帮助其清洁灌肠。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高位骶韧带悬吊术进行治疗,首先选取其骶韧带外侧位置,将其作为手术入路。沿此位置将患者盆腔腹膜切开后,选择其坐骨棘水平位置作为标准,之后使用1-0可吸收缝线为患者进行折叠缝合,缝合完成选择主骶韧带与同侧阴道顶复合位置将其固定。术后1个月使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我院PHENIX盆底康复训练仪由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根据患者肌纤维肌电图检测结果为其制定针对性电刺激方案,每周进行3次电刺激治疗,每次15~20min。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使用阴道哑铃进行锻炼,每日3次,依据患者情况每次进行15~20分钟,连续进行3周。

观察组患者采用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训练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之后依据患者盆腔脱垂情况对其实施前盆腔悬吊或后盆腔悬吊。前盆底重建:借助穿刺锥选择患者尿道外两侧3cm处进入,闭孔,穿过坐骨棘使其贴于两耻骨内侧位置,于膀胱间隙处穿出。之后再次借助穿刺锥于坐骨棘下方进行穿刺,经膀胱间隙将盆腔器官脱垂(prolift)网带平铺于前壁膀胱下位置。后盆腔重建:借助穿刺锥,选择患者肛门外侧下方3cm位置作为切入点,之后穿过患者坐骨棘下方,沿骶棘韧带处使穿刺锥于阴道间隙位置穿出。选择距阴道口5cm将prolift网铺于其阴道后直肠上方位置。术后1个月使观察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具体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下指标进行对比:(1)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PDF-Q)[5];(2)盆底功能障碍评分(PFDI)。评价范围主要包括膀胱、盆腔以及肠道症状额定三个方面,依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分。得分越高代表对生活质量影响越大。(3)盆底肌力情况(利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测定);(4)并发症:术后感染、网片暴露以及丝线排异等。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PDF-Q分度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治疗后PDF-Q分度情况,两组治疗后3个月PDF-Q分度均在Ⅱ度及以下,观察组PDF-Q分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PDF-Q分度情况对比

3.讨论

临床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当前中老年女性常见病,若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对患者盆底结构造成损伤甚至引起器官脱垂。临床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或肌肉康复训练为主[6]。我们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取盆底肌肉康复训练仪进行治疗。针对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同时结合生物反馈以及电刺激治疗。治疗过程中以阴道哑铃作为辅助帮助患者进行适当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其盆底张力,促进患者盆底肌纤维电压的增强。本研究中观察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7]。

随着近年来盆底材料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盆底重建术和盆底修补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盆底重建术主要是从前中后多个方向对患者盆底进行全面修复,其效果相对于盆底修补术更好[8]。此外,盆底重建术还能够有效避免传统治疗方法引起的解剖和生殖器官移位、阴道前壁膨出等严重并发症[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FDI-20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提示我们盆底重建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子宫解剖复位,同时还能避免过度干扰患者盆腔、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同时,观察组PDF-Q分度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盆底重建术联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中效果确切,有利于帮助患者改善盆底肌力情况,促进其生活质量改善,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卫国,洪淑惠.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15,55(45):26-29.

[2]孙智晶,朱兰,郎景和,等.盆底肌肉训练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7,52(2):138-140.

[3]韩炜,蒋维.盆底康复技术干预围产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及性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6):3396-3398.

[4]洪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评价[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8):1-2.

[5]张荣玲,王秋菊,赵桂凤,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6):469-472.

[6]王艳华,王影,冯艳霞,等.盆底重建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6(2):224-226.

[7]韩炜.盆底肌肉康复器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围产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7):3456-3458.

[8]张荣玲,王秋菊,赵桂凤,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6):469-472.

[9]孙智晶,朱兰,郎景和,等.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6):4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