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自然教育系统空间规划布局实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自然地自然教育系统空间规划布局实证研究

张耀天

——以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张耀天

身份证号码:41010519840511xxxx

一、自然教育系统构成与规划目标

自然地自然教育系统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括自然教育访客中心、自然教育主题步道、自然教育户外体验区,三者为点——线——面的互补关系,给游客提供全面系统的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体验的场地。

自然教育系统规划的目标是为了梳理清楚整个自然地的资源特色、目标客源所需要的体验内容、公园未来发展定位等一系列基础条件,基于这些基础条件探讨清楚自然教育系统本身需要具备什么功能、品牌特色、文化内涵、主要形式与规模等问题。

二、自然教育系统空间布局原则

自然教育设施系统需要根据地形、资源、基础设施等条件,或集中或分散,或面域式或游线式,会占用一部分用地来进行场馆、设施等建设;自然教育活动系统对空间的使用,一部分是需要借助已经开发的成熟区域,一部分需要深入一些普通游客不会到访的未开发区域,对人数有限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是可控的。

在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地一般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部分自然保护区等,原则上在空间区划上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方法应该参考《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51046-2014)》中第三部分3.1-3.2部分的规定,同时还可借鉴VERP(VisitorExperienceResourceProtection,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框架、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可接受变化的极限)理论、RO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游憩机会谱)技术的分区思路。

(一)《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51046-2014)》中的分区要求

本规范中规定了森林公园分区的一般要求有六条:总体布局必须全面贯彻有关方针、政策及法规;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游览与生产和服务及生活等诸多方面之间的关系;从公园的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多种功能需要;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森林旅游区为核心,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总体的协调性,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坚持原生态保护和景观与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协调园区的竖向控制;要有长远观点,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图1《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51046-2014)》区划框架图

(二)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可接受变化的极限)理论

LAC是美国林业局大部分旅游地所应用的规划和管理方法。LAC是一个系统框架,该理论认为,如果允许一个地区开展旅游活动,那么资源状况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接受的,关键是要为可容忍的环境改变预先设定一个极限,当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到达预先设定的极限值时必须采取措施,以阻止进一步的环境变化。由于游憩区域的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管理规划过程也就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执行行动、监测评价和目标及标准的调整。

(三)RO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游憩机会谱)分区标准

游憩机会谱是解决资源保护与游客体验之间关系的一种分区技术,它与LAC理论密切相关,可以用它来给不同的游客体验制定目标,它描述的是如何在资源保护区内管理不同区域的旅游活动。

图2可接受变化极限(LAC)规划框架实施的9个步骤

(四)VERP(VisitorExperienceResourceProtection,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框架

VERP是LAC框架和ROS技术的一种改进框架,目标是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实现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游憩体验的双重目标。VERP分区方法分为9个步骤:组织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小组;建立一个公共参与的机制;确定国家公园的目标、重要性,首要解说主题,规划主要课题等;资源评价和游憩利用现状分析;确定管理政策的不同类别;将管理政策落实在空间上;为每一类分区确定指标和标准,建立监测系统;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根据指标变化情况,确定相应的管理行为。

VERP分区方法在各国各地的运用有所差异,本书介绍一种常见的分区划分:重点资源资源保护区、低利用荒野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区。

三、自然教育系统空间布局规划实例——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规划

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规划是笔者2014年主持参与的项目,八达岭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北京市众多森林公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公园,其资源特色不仅在于拥有较典型的华北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同时还保留着八达岭长城遗址和京张铁路车站遗址。因此,在总体规划布局会将自然教育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为主要考量因素,对空间布局给出方向性建议。主要分为综合服务区、自然教育游憩区和自然环境深度向导区(或叫荒野环境区)。

综合服务区一般主张靠近公园入口区域,设施集中布局,给游客提供咨询、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和管理救助等综合性服务。

自然教育游憩区是指游客在公园内主要进行自然教育与自然体验活动的区域,本区域的产品布局要丰富有变化,点(自然教育馆)——线(步道系统)——面(户外活动区)相互融合。这个区域在功能上与《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51046-2014)》中规定的游览区、游乐区、狩猎区、野营区会有一定重合。

自然教育深度向导区是指设施较少、鲜有游客到访的区域,通常设施较少,仅建设有必要的导识牌、报警、安全避难等基础设施,游客进入需要有专业的自然体验师带领,且有人数限制。在功能上与《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GB/T51046-2014)》中规定的生态保育区、生产经营区会有一定重合。

疏密有度的“点线面”空间布局

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的空间布局考虑到自然教育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通过采取“由外至里,越来越疏”的布局方式,达到引导游客行为的目的。

八达岭森林公园自然教育系统的空间布局由里及外依次划分为入口服务区、森林游憩区和荒野环境区。入口服务区主要采用“面”形的空间布局方式,即设施或节点体量较大且分布相对集中,允许大量游客在该区域进行长时间停留活动,例如体验馆及其周边空间;森林游憩区主要采用“线”形的空间布局方式,即设置不同主题的体验径,设施和节点体量较小,由路径串联,在满足游客不同体验需求的同时还有分流游客的作用,八达岭森林公园设计了五条不同主题的体验径,例如松林之吻五感体验径、八达岭森林探秘径等;荒野环境区主要采用“点”形的空间方式,即仅沿已有路线设置小型的体验设施,服务于少量体力充沛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