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与思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与思路

李旗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市300181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对于国际经济和贸易专业型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阶段引入积极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强化人才培养的方法,以便于能为国际经济和贸易输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有益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思路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注重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突出能力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软”专业,主要是因为在职业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能力与素质标准不明确,人才质量的评价也缺乏相对严明的尺度。通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找到科学的专业建设思路,深化双语教学改革和校企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加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的专业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既要包含基本的人才培养内容,同时也包含了国际经济和贸易的专业性质,在内涵上较为丰富。首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当中包含着教育主体对专业教育的认识,同时也包含了一些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其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是要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具有国际贸易的能力。在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所涉及的教育活动包含了学校教育和管理活动等几个不同的方面,虽然教育活动的开展地点有所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等方面仍然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当将理论与现实之间充分结合起来,以便于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2专业建设思路

2.1根据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

为应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重大差距的事实,必须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重大调整,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例如,青岛滨海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能够有效使用一门国际通用外国语言、熟练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在外贸行业从事国际商务、国际贸易业务等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人才,并对人才培养规格分别从“知识”、“能力”、“素质”3各方面做了明确的界定。

2.2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突出国际经贸人才的“国际化”和“应用型”

“国际化”首先表现在教学模式的国际化:引进专业外籍教师和留学归国教师;选用国外原版或引进版专业教材或者建设适合学生的自编讲义和教材、开展全面的专业课英汉双语教学并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教学等;“应用型”的实质是从培养理念到教学实践再到人才出口的校企深度融合。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就应该构建与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相对应的课程群,通过双语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育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3按照“实践-转化—提升”的思路,重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中心,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主探求,积极发现并对所学学科知识的意义进行自主建构。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在国际化建设思路下以双语教学为突破口进行了实践探索,让学生在语言情景(外教课、双语课)、环境情景(2+2双学位留学项目)不断建构新的知识,让语言和专业有机融合。

3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3.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就业方向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能够熟练运用一门通用的外语工具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所以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点,主要是指国际化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注重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实训活动,突出国际贸易人才的“应用型”培养,做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对接。

3.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的职业能力指标和职业能力要素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根据“国际化”、“应用型”的专业建设目标,两种主要的专业能力,即:外语应用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只有明确专业需要培养哪些具体的能力,才能相对应的设计出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两大能力项下的能力指标和能力要素,实现培养体系从知识的系统性向知识的应用性转变。

3.3优化课程设置

在全面分析外贸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明确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系统划分,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带一路”战略需要能够运用小语种和客户交流沟通的人才,在开设英语课的基础上,设置选修课的时候,增加小语种如德语,日语,阿拉伯语等第二门外语的相关课程。随着以移动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迅速蔓延,为适应电子商务技术在各贸易环节里的应用,在传统外贸业务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数据挖掘和市场研究、网页设计和网站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国际物流、跨境电商实战操作实训、互联网金融融资和支付等课程。在实践教学课程中将互联网金融、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与国际贸易术语、国际结算、国际货运等传统国际贸易知识结合起来。

3.4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中,要明确“市场需求导向、双语教学铺路、知识与能力并重、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同”的建设思路,坚持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整体化改革。真正从专业层面上、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上系统化改革,力求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科研与教学互动等方面,全方位地、系统化地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注意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彻到教学计划的设置和每一门课的教学中去。形成以“专业+能力+外语”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结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相关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前阶段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中一定要积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人才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7(9).

[2]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7(1).

[3]胡鹏.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及能力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8.

[4]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林秀君.宿州学院学报,2017(6):55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