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王振庆

黑龙江省绥化市人民医院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进行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50例乳腺癌患者,对她们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她们的检查结果和成像特点。结果:所有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发生黏液腺癌的有10例患者,发生浸润性小叶癌的有10例患者,发生浸润性导管癌的有30例患者,发生病灶转移的患者,病灶的边缘形状不规则,且模糊不清,形状类似于圆形,呈现毛刺或分叶的状态,对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会产生斑片状环形增强的现象。讨论:磁共振成像的结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病灶数目、大小及转移情况的判断依据,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of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inthediagnosisofbreastcancer.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isinourhospitalfromMarch2014toMarch2015weretreated50casesofbreastcancerpatientshadMRIexamination,theirimagingdatawereanalyzedtoexploretheirfindingsandimagingfeatures.Results:allpatientswithbreastcancerweresinglelesions,occurrenceofmucinousadenocarcinomain10patients,incidenceofinvasivelobularcarcinomain10cases,occurrenceofinvasiveductalcarcinomain30cases,thelesionoccurredinpatientswithmetastaticlesions,theedgeofirregularshape,andvague,similarinshapeinthepresentcircular,burrorlobulatedstate,thedynamicenhancedscanning,willhaveapatchyannularenhancementphenomenon.Discussion:theresultsofmagneticresonanceimagingcanbeusedasthebasisforjudgingthenumber,sizeandmetastasisofbreastcancerpatients.Ithashighapplicationvalueandisworthyof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inclinic.

[keyword]func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applicationvalue

作为女性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的乳腺疾病,乳腺肿瘤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近年来,乳腺癌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死亡率也逐渐上升。乳腺癌,一种恶性肿瘤,发病部位是乳腺腺上皮组织,产生在原位的乳腺癌不会有致命的危害,因为乳腺腺体不属于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维持的的必要器官,但是乳腺癌细胞相互连接比较松散,易发生脱落,会随血液发散进而扩散到全身,转移的癌细胞会对患者的生命危险产生威胁。目前,乳腺癌的患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了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重点是是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乳腺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是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目前对于乳腺癌的诊断,常采用乳腺X线、超声检查和触诊的方式。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应用了高场强MR设备、压脂技术和乳腺表面线圈,磁共振减少了运动伪影,并且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信噪比[1]。MRI已成为用于乳腺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在其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功能磁共振的原理是:在常规成像显示的形态学变化前,检测疾病病理的生理过程,与乳腺X线检查、临床检查和超声对监测非肿块性或多灶性的肿瘤相比,其疗效更好。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进行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50例乳腺癌患者,对她们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她们的检查结果和成像特点。研究的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进行过磁共振成像检查的50例乳腺癌患者,对她们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30~75岁,平均年龄为(41±3.6)岁;病灶部位分别为:15例患者外向象限,8例患者外下象限,13例患者内上象限,6例患者内下象限,8例患者乳晕区,临床表现为:有25例患者乳头或者乳晕异常,有10例患者出现乳腺肿块,有15例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肿,有20例患者有乳头溢液,有8例患者有皮肤改变。

1.2研究方法

对本文研究的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使用3.0T扫描仪作为检查仪器,采用平扫结合、动态增强的方式扫查:指导患者俯卧,让患者的双侧乳腺垂直地伸入线圈内,扫描层厚为5mm,扫描层间距为1mm,敏感系数是800s/mm2,采用以2mL/s的注入速率肘静脉注入20mL造影剂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采集图像,在磁共振成像工作站上选取感兴趣区,可以获得信号强度变化的曲线,最后,由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病灶具体强化方式,再结合获得的曲线类型,进一步判定患者病情。

1.3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成像特点,着重观察患者的病灶分布和特点。

2.结果

对50例患者磁共振成像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经MRI检查后,所有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共50个病灶。病灶的转移情况为:有30(60%)例患者发生合并淋巴结转移,有20(40%)例患者转移至胸肌;病理类型为:发生黏液腺癌的有10(20%)例患者,发生浸润性小叶癌的有10(20%)例患者,发生浸润性导管癌的有30(60%)例患者;病灶征象:有40例患者病灶边缘模糊不规则,有5例患者是类圆形病灶,有5例患者是毛刺征象。信号强度:T1W1信号降低或呈现等信号,T2W2信号升高,DW1信号升高;动态扫描结果:斑片状环形增强。

3.讨论

本文研究的50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对于肿瘤形态学方面的诊断,MRI检查价值高,对于肿瘤软组织的空间分辨率高,对于患者病灶大小、边界和形态,显示清晰。在MRI观察下可见乳腺癌病灶的边缘形状不规则,且模糊不清,形状类似于圆形,呈现毛刺或分叶的状态,本文研究对象中有40例患者病灶边缘不规则,占80%,有5例患者见毛刺征象,占10%,10例患者见分叶征象,占10%。乳腺癌的典型形态学特征是毛刺征象,如果有毛刺征象表示可能患有乳腺癌,如果在MRI观察下看见蟹足样改变,则可以确定患有乳腺癌[2]。

对于乳腺癌病灶转移的判定,MRI检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乳腺癌病灶转移的准确有助于判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研究对象中有30例患者发生合并淋巴结转移,占60%,有20例患者转移至胸肌,占40%,即对于乳腺癌病灶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强化程度,MRI检查能清晰的显示出来,因此成为乳腺癌病灶淋巴结转移的重要诊断手段[3]。

对于分析乳腺癌病灶组织学成分,MRI检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经过MRI检查,乳腺癌病灶特殊的信号强度变化清晰可见,信号的增强与病灶内的新生血管有关,信号强度变化会受到造影剂进入组织细胞外间隙数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对象的信号强度变化为:T1W1信号降低或呈现等信号,T2W2信号升高,在MRI动态增强扫描下观察,乳腺癌病灶信号强度表现为呈斑片状环形增强,观察病灶增强后的形态学表现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4]。

从乳腺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上的应用来看,它具有很明显的优越性:①肿瘤软组织的空间分辨率高,对发现乳腺病灶敏感性高;②由于是三维成像,能准确、直观的对病灶进行定位;③能较好的显示乳腺高位、深位病灶;④对多中心、多灶性病灶检出率高;⑤对于鉴别乳腺囊性和实性肿物,可靠性高;⑥可以实现多功能成像,大大提高诊断正确性;⑦对于双侧乳腺,可实现同时成像,没有产生电离辐射[5]。

综上所述,对于乳腺癌的诊断,目前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是磁共振检查,即MRI。随着磁共振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临床上逐渐应用3.0T磁共振,通过常规乳腺磁共振、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等的合理配合,对于实现乳腺疾病的全面评估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以便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在以后的乳腺癌常规检查中,希望它进一步普及。磁共振成像的结果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病灶数目、大小及转移情况的判断依据,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华,陈士新,付伟,陈利军,刘海.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1:150-151.

[2]邱琳,赵云,雷小敏.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3,10:1844-1847.

[3]徐莉萍,羽洪文,谢筱晞,邓海璇,张裕超.3.0T磁共振功能成像诊断乳腺癌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3-135.

[4]鲁文力,欧阳祖彬,吕富荣.功能磁共振在乳腺癌诊断及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14,22:2945-2948.

[5]黄飞,龚兰.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5,0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