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衰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衰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观察

郭良英郭红燕

遂川县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43900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衰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血气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NPPV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提高治疗疗效,促进其动脉血气的改善效果提高,临床推广以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应用效果

急性呼吸衰竭为临床呼吸内科多发病,目前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急性呼吸衰竭常用手段,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2]。NPPV较有创通气呼吸机临床治疗优势更为突出,可降低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患者的自主呼吸不造成干扰,降低了临床病死率[3]。临床治疗中发现,急性呼吸衰竭NPPV治疗中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NPPV临床治疗的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4]。鉴于此,本研究将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呼吸衰竭NPPV治疗中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于本院治疗的86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确诊且均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机械通气不适应者,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均43例。观察组:男27例,女16例;平均年龄(53.74±3.92)岁。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16±4.51)岁。两组基本资料分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均采取NPPV治疗。对照组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其心理及注意事项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内心的忧虑,向其普及病症基础知识、治疗优势及护理意义,对其心理的疑虑给予详细解答与指导,舒缓其负性心理;②呼吸机管理干预:护理人员定期(每周1次)更换呼吸机管路,若发生污染现象则立即更换,时刻保持管道的畅通与洁净。集水瓶的摆放位置处于呼吸环路的最低端,若瓶内出现冷凝水时则立即倒出,湿化瓶每天更换,同时对呼吸机进行消毒,并依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其参数,并遵循尽早撤机的原则;③常规护理:每2小时更换患者体位,采取左右侧卧状态下床头上抬30°的原则,若患者出现痰鸣音、肺部湿罗音、气道压显著升高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现象,则需进行吸痰处理,依次为其清除气管及口鼻内分泌物,保证每次吸痰时间少于10s。

1.3评价指标观察两组血气变化、机械通气以及住院时间。干预后检测患者血气变化情况,包括:PaCO2、PaO2。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气分析观察组PaCO2、PaO2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故在NPPV治疗中采取护理干预手段,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措施,利于降低其身心损伤,提升临床疗效,以达到治愈目的[8]。临床应用发现,予以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还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患者的动脉血气得以有效改善,提高了临床NPPV治疗效率。综合护理干预强化了患者的心理干预、呼吸机管理干预及常规干预等,通过制定全面护理方案,保障患者NPPV治疗的安全性及高效性。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知识宣教是保障完成NPPV治疗的前提条件,因此,与患者耐心沟通及给予其心理指导,普及治疗目的及优势,缓解其内心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其依从性,利于提高治疗效率。同时加强对呼吸机管理的干预,保持管道的畅通与洁净,降低细菌感染,此外,强化对患者的体位及吸痰处理,避免肺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aCO2、PaO2水平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利于改善其动脉血气,促进其通气水平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以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气道感染的发生,促进提高NPPV治疗成功率及患者康复水平。

综上所述,急性呼吸衰竭NPPV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利于提高治疗疗效,促进提高其动脉血气的改善效果,临床推广以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胡志东.呼吸机环路给氧在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临床肺科杂志,2017,22(01):99-101.

[2]陈思凝,严秋萍.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危险因素筛查及早期护理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03):335-337.

[3]江家树,汤展宏,赵晓琴,等.加热湿化器对急性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率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5,37(12):1721-1722,1731.

[4]樊丹娜,李怡兰,杨静.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患者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6):113-115.

[5]岳萌,姚培宇,崔楚云,等.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5):551-557.

[6]何青秀,宗士香,李建英.无创机械通气在矽肺并发急性呼吸衰竭救治中的效果[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5,33(03):211-212.

[7]李永刚,魏花萍,杜松.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体验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03):9-12.

[8]陈富明,孔丽葵,李海燕.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77-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