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秦辉东

四川省三台县中医院621100

摘要:目的:观察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2例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分别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研究组疼痛缓解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treatingthepatientswithstableradialdistalfracturewithsmallsplint.Methods:122casesofourhospitalstabilityofthedistalradiusfracture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eachlineopenreductionandplateinternalfixationtreatment,manualreductionsmallsplintexternalfixation.Results:thepainreliefofthestudygroupandthetimeoffracturehealingweresignificantlyearlierthanthecontrolgroup(P<0.05).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ofpatients'footAngle,handtiltAngle,wristjointfunctionrecovery,andcomplications(PBBB0.05).Conclusion:thetreatmentofstableradialdistalfracturewithsmallsplintcanachievegoodresults.

[Keywords]methodresetsmallsplint;Stableradialdistalfracture;effect

桡骨远端骨折指的是出现桡骨远端2-3cm位置的骨折,通常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与骨质疏松有一定关系,主要是低能量损伤。临床中,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治疗,使桡骨高度得到恢复,同时恢复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倾角,进而使解剖结构得到恢复,为恢复肢体功能提供条件[1]。基于此,本文对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2例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研究,观察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2例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研究,所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陈旧性骨折患者、结缔组织疾病患者、骨结核患者、骨肿瘤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等。对照组61例患者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最大为88岁,最小为61岁,平均年龄为(72.3±2.3)岁,病程最长为15天,最短为3小时,平均病程为(4.3±1.3)天,骨折原因:28例为意外跌伤、22例为车祸伤、11例为高处坠落伤,疾病类型:48例为伸直型,13例为屈曲型;研究组61例患者中,男40例,女21例,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为60岁,平均年龄为(72.4±2.5)岁,病程最长为15天,最短为2小时,平均病程为(4.4±1.2)天,骨折原因:30例为意外跌伤、21例为车祸伤、10例为高处坠落伤,疾病类型:50例为伸直型,11例为屈曲型。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中先行臂丛麻醉,改良Henry入路,将皮肤切开,屈肌支持带,将掌长肌和正中神经间隙分离,对正中神经进行保护,将旋前方肌切开,将桡骨远端显露出来,对复位骨折块进行牵引撬拔,得到满意的复位效果之后临时固定克氏针,对钢板进行锁定,固定之后通过C臂机透视对复位效果进行观察,之后将切口缝合。

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选择端坐位,外展患肢,屈伸肘部90°,旋前90°,由术者助手患肢肘部对抗,术者对患者双手紧握住患肢大鱼际和小鱼际,并用力对其进行牵引,将缩短及旋转畸形纠正,并用双拇指将骨折部位压住,用力下压,使尺侧畸形加大,并将其屈曲60°,快速对尺侧进行回抖,使骨折得到恢复,使掌倾角得到恢复,使腕关节畸形消失,通过理筋手法对肌肉韧带进行梳理,使骨折部位得到调整,同时对桡尺关节得到调整,通过小夹板外固定。

手术结束之后通过石膏外固定3-4周,并行指关节功能锻炼,定期复诊,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并将小夹板或石膏拆除后,对腕关节功能进行指导锻炼,术后给予患者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对两组患者腕关节恢复功能进行评价,评分介于0-2分为优,评分介于3-8分为良,评分介于9-20分为可,评分在20分及以上为差;测定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的尺偏角及掌倾角。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缓解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为(7.2±1.9)天,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为(9.5±2.2)天,检验值:t=6.180,P=0.000;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3±2.1)周,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3±3.7)周,检验值:t=5.507,P=0.000;由此可见治疗后研究组疼痛缓解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尺偏角与掌倾角比较

治疗6个月,研究组尺偏角为(11.8±1.9)°,对照组患者尺偏角为(11.5±2.1)°,检验值:t=0.823,P=0.410;研究组掌倾角为(22.2±3.9)°,对照组掌倾角为(22.6±4.2)°,检验值:t=0.545,P=0.587;由此可见两组患者的尺偏角以及掌倾角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3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上,36例为优、20例为良、4例为可、1例为差,研究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8%,对照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上,32例为优、23例为良、5例为可、1例为差,对照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2%,检验值:卡方=0.100,P=0.752,由此可见两组患者的腕关节恢复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4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1例出现皮肤溃疡、1例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1例出现皮肤溃疡、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1例出现正中神经损伤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4.9%,检验值:卡方=0.209,P=0.648,由此可见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老年人群的一种常见骨折类型,通常为间接暴力所引起,该部位处于皮质骨、松质骨交界,骨质薄弱,通常会因跌倒而导致肘部伸展,同时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手掌着地,桡骨远端受到应力作用,使得脆弱部分出现骨折现象。因桡骨远端有丰富血运,因此多数患者可以按期愈合。老年人所发生的桡骨远端骨折通常为粉碎性骨折,可累及桡腕关节面和下尺桡,加上老年人本身容易出现桡骨短缩、骨质疏松以及关节面塌陷等症状,因此发生下尺桡分离,或因损伤而发生骨折旋转与位移等变化,具备手术指征[2]。有研究通过手术和非手术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术后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握力、DASH评分、影像学表现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但从功能活动方面来看,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无显著差异,说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更佳,但在远期疗效上无显著差异。对老年人群而言,手术治疗之后需要尽早活动,促进功能恢复,术后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关节僵直现象。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有一定特殊性,特别是老年女性,通常会出现骨折疏松现象,影响骨质愈合能力,切开复位可能会对骨折端血运产生影响,使骨折愈合受到影响。同时在内固定过程中,容易因骨质疏松而引起骨皮质变薄现象,进而出现内固定固定效果不佳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畸形愈合、骨折不愈合等现象[3]。传统医学中,针对骨折治疗包括很多方法,手法复位就是其中之一,此种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此种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据本研究显示,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患者,在关节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差异,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无显著差异,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中出现了神经损伤现象,尽管此种现象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好转,但如果涉及到严重损伤,则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手部功能,因此需要重视。另外,在疼痛缓解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来看,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患者这两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由此可见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以促进骨质愈合。本研究结果中,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8%,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2%,组间无明显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样本量限制。临床中,针对骨折患者来说,手法复位操作者需要丰富的技术经验,复位操作之前需要充分牵引前臂,以松弛肌肉,用拇指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同时迅速屈曲腕部及尺偏,使骨折断端得到复位[4]。另外需要对腕关节进行缓慢旋转,这对腕关节各个骨关节面平整性有利。在复位完成之后需要通过梳理筋骨方式梳理前臂肌肉,使肌肉痉挛状态得到解除,使腕关节附近肌腱和韧带对腕关节各骨张力保持稳定性和平衡性,在小夹板固定过程中,应保持复位骨折的稳定性,在完成之后之后根据肿胀消退情况对绷带紧张度进行调整,避免因小夹板松脱而无法起到固定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对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以尽早恢复腕关节功能,实现早期恢复,减轻疼痛程度,可以作为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理想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7(12):30-31.

[2]娄本海.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熏洗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03):73-74.

[3]吴辉侢,蔡丽真.桡骨远端骨折使用中药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9):3366-3368.

[4]陈昌博.小夹板固定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6):148-150.